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9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視死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管仲做齊國宰相三個月時,曾針對官員的才能優劣向桓公提出意見,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
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代表當時北方文學。漢初傳者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以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微,惟毛詩,盛行至今。
仰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比喻依靠、依託。《孟子.離婁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漢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靈仰望。」
微乎其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微」有衰微或微小、精微等意。「微乎其微」形容極其衰微。語本《爾雅.釋訓》。後用「微乎其微」形容事物極其細小或精微。
繁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蕭索、衰落、蕭條、蕭瑟、衰微
識途老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馬識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據《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次管仲、隰(ㄒㄧˊ)朋隨著桓公去征伐孤竹國,由於去的時候是春天,而回來的時候卻已經是冬天,景物變化很大,讓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正當眾人無計可施時,管仲想起老馬可以記得以前走過的路。於是挑選了幾匹老馬,讓牠們在前面任意行走,軍隊跟在後面,果然找到了原路回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風吹草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草原上,風只要輕輕掠過,草就會搖動,所以「風吹草動」一語可用來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使用此語比較早的文獻如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後來伍子胥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他更藉著救援蔡國的名義,出兵攻打楚國,並在佔領楚國郢都之後,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屍骨鞭笞,報了父兄被殺之仇。在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中,描寫伍子胥逃亡時,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驚懼,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會難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等到確定沒...
左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好講預測,一些預測的事情都很靈驗,例如莊公二十二年記載,陳大夫懿氏占蔔嫁女給齊大夫田敬仲很吉利,“八世之後,莫之與京”,果然,齊國日益強大。《左傳》又能斷言鄭國先亡《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晉|晉範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雪滿川,紫氣凝閣朝景妍。  洛陽陌上人回首,絲竹飄颻入青天。晉武平吳恣歡燕,  餘風靡靡朝廷變。嗣世衰微誰肯憂,  二十四友日日空追遊。追遊詎可足,共惜年華促。  禍端一發埋恨長,百草無情春自綠。 溫泉行  出身天寶今年幾,頑鈍如錘命如紙。作官不了卻來歸,  還是杜陵一男子。北風慘慘投溫泉,忽憶先皇遊幸年。  身騎廄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列御前。玉林瑤雪滿寒山,  上升玄閣遊絳煙。平明羽衛朝萬國,車馬合遝溢四鄽。  蒙恩每浴華池水,扈獵不蹂渭北田。朝廷無事共歡燕,  美人絲管從九天。一朝鑄鼎降龍馭,小臣髯絕不得去。  今來蕭...
申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告誡責備。《史記.卷四.周本紀》:「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申誡太僕國之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