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承襲德國傳統辯證精神3、 將批判對象至於社會整體4、 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成為重點5、 研究方法傾向詮釋學 在教育上的運用(引自陳嘉陽,2012)(一) 教育目的1、 近程:維護並發揚人類理性的自主性2、 遠程:協助人類建構其美好的生活。(二) 教育內容1、 課程:(1) 課程結構應以自我為主體,具彈性不可僵化。(2) 課程設計應採多元參與方式決定(注入課程生命)。(3) 課程內容應以溝通和啟發的方式安排。2、 教材:(1) 合乎個體需求的事實材料。(2) 拋棄意識形態霸權的宰制,即避免「選擇性的知識與意識」。因此,檢視...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tion執行階段1.3.3 三、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分析與詮釋階段1.4 肆、焦點團體的主持技術 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ing group interviewing)又稱為「焦點團體法」或「焦點訪談法」,社會科學習慣以「焦點團體」代稱之。 簡單地來說,焦點團體訪談法就是將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套用至小團體的過程。不過透過此方法,研究者可以比深度訪談法更能一次性得到大量語言非語言資料。研究者也可以透過參與過程,得到不同背景的成員們多元差異的觀點,以及不同成員的最後產生的團體共識。 ...
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戲劇表演中演員所扮演的劇中人物。有主角、配角之分。[例]她將劇中女強人的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充分發揮了她的演技。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19世紀社會學由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創立以來,由於採取的研究觀點不同,逐漸發展成三大傳統,如下所述:目錄1 一、實證社會學(positivistic sociology)2 二、批判社會學(critical sociology)3 三、詮釋社會學(interpretative sociology)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一、實證社會學(positivistic sociology)起源:源自社會學創始者孔德,其後英國的史賓賽和法國的涂爾幹承襲此傳統,至二十世紀由派深思發揚光大,成為社...
發展的範圍產生了忽視。(Palincsar, 1998)Chaiklin在討論近側發展區間的「一般性詮釋」時(Chaiklin,2003,p. 41),認為這些詮釋由三個假設所組成 - 首先是普遍性假設---近側發展區間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其次是協助假設---和Palincsar的討論相似,近側發展區間理論被重組為「假設學習需要更有能力他人的涉入」;最後是潛力假設---近側發展區間是學習者的先天財產,它使得學習者能夠最好地、經歷最少困難地進行學習。C...
平易近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四庫總目提要.卷四.經部.易類四.周易參義》:「其詮釋經義,平易近人,言理而不涉虛無,言象而不涉附會。」
統整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定義近年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概念為「統整課程」。由於教師是實行統整課程的關鍵人物,因此其對統整課程的詮釋是十分重要的。故教師對於統整課程之定義應有基本之認識。 內容說明其實統整課程是一種使學童為終生學習而作準備的教育取向。「學校應視教育為發展未來二十一世紀所需之生活能力的過程」的信念支持著統整課程。一般而言,各方學者的「統整課程」定義皆含下列因素:學科的聯結、超越教科書的資料來源、概念間的關係、主題單元成為組織原則、彈...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要步驟。紮根理論的特色在於嚴謹性與系統性,但又能從龐大的資料中,找出相較量化研究更能符合研究對象的詮釋與表徵。目錄1 意義2 使用程序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意義  紮根理論最早在1960年代由Barney Glaser和 Anselm Strauss兩位社會學家所發展出來,為一種方法論。 Strauss和 Corbin認為:「紮根理論是思考和研究社會真實存在的一種方式」(Lichtman,2010)。紮根理論的研究出自於研究者發問有關在特定脈絡中的人的問題,紮根理論的研究者為瞭解經驗的模型,而蒐集參與者生活的經驗資料...
道遠任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任重道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任重道遠」即責任重大,要走的路途又很遠,見於《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話。曾子為孔子學生,以發揚孔子仁道為己任,而關於孔子仁道的詮釋,或說愛人,或說忠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談行仁,其基本的精神都是必須「兼善天下」。曾子覺得這個任務十分艱鉅,並且一旦擔負起,便至死方休,所以他感慨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不能不使心志寬廣堅忍,因為他負擔著重責大任,而且要必須行走極遠的路程。後來「任重道遠」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長期肩負重大的任務。
性別基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目錄1 前言2 性別基模的內涵2.1 (一) 團體內/團體外基模2.2 (二)自我性別基模3 基模的功能3.1 調適行為3.2 組織與注意訊息3.3 形成推論與詮釋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前言性別基模理論認為,性別刻板化是正常的認知過程,是基膜運作的產物(Martin&Halverson,1981)。 性別基模的內涵有兩個基模與性別訊息的獲得、性別行為的維持有關,分別為團體內/團體外與自我性別基模。 (一) 團體內/團體外基模該基模用來將物體、行為、特質與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