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61.81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恥。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玷流輩,莫斯為甚。」明.楊珽《龍膏記》第一四齣:「爹爹道我偷將金盒,送與外人,玷閨門,不容再見。」
衣食足而知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沒有憂慮後,才能講求禮義廉恥。《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衣食足而知榮,廉讓生而爭訟息。」
臣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王危難受時,臣當盡力效死。常為臣子對君王表示忠誠的話。《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臣死。」宋.張孝祥〈代諸父祭伯父文〉:「主臣死,臣敢愛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忍受恥。《後漢書.卷五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申屠蟠》:「玉之節義,足以感無恥之孫,激忍之子。」《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石郎造晉起兵端,忍甘心父契丹。」
2.佛教用語。梵語kṣānti的意譯。謂忍耐迫害、苦難、虛榮、自大及種種誘惑,使心安住不受影響。為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大智度論》卷一四:「我今求學佛道,當如諸佛法,不應起瞋恚如魔界法,以是故應當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屈。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四折:「此子未曾治國,先受民財,沒先祖,依法教訓咱。」《紅樓夢》第五八回:「藕官聽了,終是孩氣,怕沒了沒臉,便不肯去。」也作「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屈。《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先,其次不身,其次不理色,其次不辭令。」《三國演義》第九回:「妾身已事貴人,今忽欲下賜家奴,妾寧死不。」
若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寵或受皆感到驚惶。語出《老子》第一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若驚。」形容患得患失的心情。
含垢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受恥。唐.陳子昂〈謝衣表〉:「未雪國恥,所以含垢忍,圖死闕庭。」也作「含垢忍恥」。
降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身矣。」指貶屈志氣,苟合世俗,同流合汙。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榮與恥。《易經.繫辭上》:「樞機之發,榮之主也。」《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同休戚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