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06.6398 ms
共 4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指瑕造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挑毛病、製造分裂。宋.朱熹〈少師魏國公張公行狀下〉:「彼或內變既平,指瑕造隙,肆無厭之欲,發難從之請,其將何詞以對?」
|
麀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麀,牝鹿。「麀聚」即聚麀,本指獸類父子共一牝的行為。後比喻亂倫。參見「聚麀」條。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二○首之七:「麀聚瀆天倫,牝晨司禍凶。乾綱一以墜,天樞遂崇崇。」《朝鮮王朝實錄.中宗實錄.卷三》:「衛完鶉奔之醜,聖人著之於經,唐宗麀聚之亂,史氏特書於策。」《紅樓夢》第六九回:「你雖悔過自新,然已將人父子兄弟致于麀聚之亂,天怎容你安生。」
|
劉子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01~1147)字彥沖,自號病翁,崇安(今屬福建省)人,宋代的道學家、理學家。因祖蔭為判興化軍,父死,哀毀致疾,不勝吏事,故辭歸武夷山。講學不倦,朱熹乃其門生,學者稱為「屏山先生」。劉氏講述理學遇抽象問題,能以鮮明的比喻使觀念具體化。作品風格明朗豪爽,後人收集其詩文為《屏山全集》。
|
對病用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
|
簿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帳簿。宋.朱熹〈戊申封事〉:「積累掛欠空載簿籍,不可催理者者,撥還版曹。」《福惠全書.卷三.蒞任部.親查閱》:「出入絲毫,皆登簿籍。」
|
破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制,州縣催徵賦稅官物已達九成以上者,稱為「破分」。此時各級主司不再催徵,戶部也不再過問。宋.朱熹〈戊申封事〉:「而曷嘗聞其能用此錢以易胡人之首,如太祖皇帝之言哉!徒使版曹經費闕乏日甚,督趣日峻,以至廢去祖宗以來破分良法,而必以十分登足為限。」
|
考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別稱。參見「朱熹」條。
|
回心易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回心轉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為宋代大儒,門下學生很多,他與學生之間的問答討論,多被收錄在《朱子語類》一書裡。〈訓門人〉一章所錄為朱子對門人的訓示,其中記載了一段他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朱子藉著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學者批判一番,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
|
起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生敬意。宋.朱熹〈跋趙中丞行實〉:「趙公之孝謹醇篤,雖古人猶難之,三復其書,令人起敬。」《文明小史》第三一回:「聽了趙翰林的話,知道他是個有才學的,不覺肅然起敬。」
|
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後世的學者。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六.中庸章句序》:「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明.宋廉〈筆記序〉:「其為來學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