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4.89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據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實際情形。《文明小史》第五回:「據實通詳上去,看上頭意思如何,再作道理。」
論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論說道理,邏輯學上指依合理的原理或法則辯證正誤的方法。《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諫說論理之臣聞於側,則流漫之志詘矣。」
2.照道理說。《紅樓夢》第二九回:「論理,我比不得別人,應該裡頭伺候。」《儒林外史》第九回:「論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該先到他家相見訂交。」
小異大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反例。〈天下〉篇引用惠子這一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的:惠施知識雖然很廣博,讀過很多書,但也因此,所知道的道理駁雜,發表的見解也有所不妥。例如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異的觀念:「最大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大一」;最小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小一」。但是這二者是可以互換的。例如「無厚」,既然沒有厚度,應該很小,但我也可以說它像千里一樣地大。再例如天高地卑,我也可以說天如地卑;山高澤低,我也可以說山如澤低;日正當中,我也可以說日正西斜;物剛出生,我也可以說物剛死亡。可見萬物之間,如果從「異」的角度看,大部分同,卻存在有些不同,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小同異」;如...
似漆如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可以規勸他;當君王不行仁政時可以離開他;當兒子做錯事時可以責備他,這是第二件。可以告訴君王治國的道理;可以幫助朋友解決困難,這是第三件。」子夏又問:「那麼三件麻煩的事又是什麼呢?」曾子回答:「年輕時候所學,年老時卻忘了,這是第一件;事奉君主有功,卻輕易地叛背君主,這是第二件;結交了很久的朋友,卻中途和他絕交,這是第三件。」子夏聽了,很佩服地說道:「說得好啊!謹慎地遵守一句好話,勝過讀一輩子的書;而能事奉一個賢君,比治理萬民的功績更大;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我以前很愚昧,不了解耕種的道理,所以我所種的田,一年都沒有收成;土地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以誠待人來交往,就算是原本疏遠的人,也會變...
公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世人所公認的道理。《文明小史》第二○回:「婚姻可以自由,乃是世界上的公理。」
戮力齊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戮力同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墨子,名翟,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尚賢〉篇中,墨子主張當政的人要以尊敬賢者、任用有能力的人作為為政的根本。這個道理不只墨子提倡,古籍有言:「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身。」〈湯誓〉篇也說:「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意思都是要任用賢能的人,和他們齊心合力來治理天下。後來「戮力同心」被用來指齊心合力,團結一致。
不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違反或踰越某種道理、條件、潮流等。如:「不合原理」、「不合體制」。《紅樓夢》第六三回:「因我們投親去了,聞得他因不合時宜,權勢不容,竟投到這裡來。」
前倨後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他找出《太公陰符》一書,反復熟讀,不斷揣摩,每逢困乏想睡之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終於理解書中道理。後來蘇秦又去各國遊說,他主張合縱政策,說服了齊、燕、趙、楚、韓、魏六個國家結為同盟,共同對付秦國,蘇秦因此擔任六國宰相,佩帶六國相印,也讓秦國因此不敢東侵。有一次蘇秦因公經過故鄉洛陽,蘇秦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更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蘇秦看了,說:「嫂嫂,你為何從前的態度那麼傲慢,現在卻又那麼謙卑呢?」嫂嫂答道:「你現在做了大官,既尊貴,又有錢啊!」蘇秦嘆了口氣說:「哎!貧窮時父母都不把你當兒子看待,富貴時親友都畏懼你,難怪人們要看重權勢利祿了!」《戰國策》原文對蘇秦嫂...
這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這個地方。表示比較靠近說話者的地方。如:「這裡就是我的家。」《儒林外史》第一回:「如何走到這裡,茶也不見你一杯,卻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見,是何道理?」
物極則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