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77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霍布斯(Thomas Hobbe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位女士的畫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者:出身顯赫新英格蘭世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弟弟,寫過讀者熟知的《黛絲米勒》、《碧盧冤孽》、《一位女士的畫像》、《奉使記》、《鴿之翼》等經典,他是寫實主義小說大師,小說批評理論大師,更是觀察人性世態的大師。 內容:《一位女仕的畫像》描述一位十九世紀的美國女子伊莎貝拉‧阿切爾(Isabel Archer),在父母雙亡之後,懷抱了新世界美國式獨立自主的自信精神,隨著姑母啟程了她的Grand Tour、前往舊世界歐洲。為了有充分機會去觀察、體驗、認識、研究這個世界,她先後拒絕了代表世俗「名」與「利」、象徵十九世紀新世界與...
心物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民生主義哲學的思想,用以修正歷來偏重唯心或唯物的分派。認為精神與物質,實為一體兩面,精神離開物質,則無從表現,物質缺乏精神,亦不能致用,既不偏於唯心,亦不偏向唯物,二者相因而生,相輔而成。
純粹理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德哲學中指天生即具有而超越經驗的認識能力。
玄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魏晉時代知識分子的哲學談論,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不涉及現實事務。後亦指不切實際的言論。如:「他的玄談高論,常令人聽得一頭霧水。」也稱為「清談」。
霍布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霍布士目錄1 前言2 主要觀點3 人物背景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反對天賦觀念是知識來源的說法。他主張感官印象是所有知識的最源;基於此一信念霍布士再啟經驗主義的哲學學派以及其與聯結論學派的關係。顯然地,理性主義視心為知識的來源,而經驗主義者主張感官經驗才是知識的起源。記憶、思考和想像是持續的感官印象藉聯結而成的組合。(註1) 主要觀點霍布士同時認為刺激能幫助也會阻礙身體的重要功能。一種對身體的重要功能有助益的刺激能帶來愉快的感覺;因此個人會想再去嘗試這種快樂。而有阻礙性的刺激會帶來厭惡的感覺,個人就會想去避免它。依照...
理想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書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著。以詼諧、生動而有力的文字,在對話與討論何謂正義的過程中,提出理想的社會應是一個組織嚴謹的城邦,在此城邦中,人民各有所事而不過問他人,也無政治權力,而治理這個社會的是理性最強的哲人王。
葉維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維廉(1937年6月20日—),廣東中山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與白先勇等人是同學,擔任《現代文學》的撰稿者。1963年遠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碩士,196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比較文學教授。1970年返台灣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協助建立比較文學博士班。1975年與侯健、楊牧、姚一葦等人創辦《文學評論》期刊。1980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首席客座教授,建立比較文學研究所。1980年代多次回到大陸,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講授比較文學。葉維廉早年曾名列“台灣十大傑出詩人”之一...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