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親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民、親近民眾。[例]在上位者必須要能親民、愛民,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與擁戴。
比較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調查法、文獻法、比較法、分析法等。在進行研究時,應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範圍,適當配合運用各種方法,才能得到最佳的研究結果。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教育問題已經像政治、經濟等問題一樣,成為全球性和彼此互相影響的問題,因此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研究比較教育學,以瞭解各國教育的現況,相當具有重要性
探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索尋求。如:「只要努力不地探尋,終有一天,你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學術性向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驗的主要用途,乃在評估受測者就讀大學的預備情形;因此,將測驗結果與上大學之後的學科成績求相關,就可以得到校標關聯效度。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曾以2,000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該測驗的語文與數學分數,與大一學業平均成績的相關為.42,與高中成績的平均相關係數為.48。SAT的分數以平均數500,標準差100的標準分數來表示,分數介於200至800之間。SAT的信度經分析內部一致性係數,發現語文部分大約是.90,數學部分約是.88,顯示其信度頗高。效度則以大學成績為效標,SAT的組合分數與高中成績來愈測大學...
啄木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啄木鳥橡樹啄木鳥過著群居生活,但成員數目不超過15隻。橡樹啄木鳥通常夏天吃昆蟲,冬天吃橡樹果實。為了得到充足的食物,牠們在會在枯樹上鑿上千個洞,作為穀倉,以儲存果實。並且牠們也會細心的守護牠們的倉庫,不讓其他鳥類來偷吃食物。(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啄木鳥英文關鍵字: Woodpecker 參考書目註1:自然圖鑑:600種動物植物觀察術,里內藍文,松岡達圖,遠足文化,2010,頁140。註2:動物百科,姚啟久主編,漢宇國際文化,2008,頁122。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
韋伯的理性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外過於強調量化層面,使品質低落。3. 不可預測性高:組織成員不清楚自己應該負責什麼,以及客戶沒有得到預期的服務,故組織運作變得不可預測。
銘心刻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張愛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子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1995年6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1997年...
決癰潰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南齊書.卷二四.柳世隆傳》:「今乃舉兵內侮,姦回外熾,斯寔惡熟罪成之辰,決癰潰疽之日。」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後,繼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國子監之外又設立弘文館、崇文館兩所貴族式學校。科舉考試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則天還創設武舉,以選拔武術人才。唐朝後期,韓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強調教育對一個人品性的影響。 宋代 重文輕武 宋初皇帝採取「重文輕武」政策來緩解武將謀國的壓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這一政策也體現在國家教育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在解除武將兵權的同時,重用儒臣,實行儒臣執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後後,提倡「用文德禮治」,「遵周孔之禮」,主張以儒學為修身之道,同時講求佛道思...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