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罵人的話。即無賴。[例]他老是賴帳不還,真是個王八。
避君三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掩旗息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偃旗息鼓」之典源,提供參考。 《雲別傳》(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趙雲》裴松之注引)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1>陷敵,還2>趣3>圍4>。將張著5>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6>長張翼7>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8>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9>,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注解〕 (1) 雲︰...
墳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先祖之墓在故鄉,故以墳塋指故鄉。《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長辭墳塋。」
均田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東漢末年戰亂頻仍,人民流離,戶口銳減,土地逐漸集中於少數大地主和權勢之家。北魏孝文帝為了制止地主強豪的兼併而實行「均田制」。即男夫十五歲以上受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老免及身沒則還田,又給桑田男夫一人二十畝,身終不還。其後北齊、隋、唐均沿用此制而稍有變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嘆息。吟的古字。《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孤子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
頓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腳跺地。唐.韓愈〈送窮文〉:「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鏡花緣》第二○回:「老朽向在丁零之北,見一長人,臥在地下,其高如山,頓腳成谷,橫身塞川,其長萬餘里。」《文明小史》第四回:「問問這個道理,倘若不還他們道理,他們就要上控。柳知府急的頓腳。」
撲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擊殺。《談徵.言部.撲殺》:「東漢鄧太后不還政,潁川杜招上言,太后怒盛,以縑囊撲殺之。」
發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動怒、發脾氣。《水滸傳》第九回:「正在途中,被魯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裡敢扭他。好便罵,不好便打,兩個公人不敢高聲,更怕和尚發作。」《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店主又發作道:『青天白日,難道有得你喫了飯不還錢不成!』」
久假不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借用他人的東西,遲遲不還。《孟子.盡心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商功父正氣的人,不是要存私,卻也只趁著興頭,自做自主,像心像意,那裡分別是你的我的,久假不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