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釋之從行,登虎圈。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文帝曰:「吏不當若是邪?尉無賴!」乃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又復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上復曰:「長者。」釋之曰:「夫絳侯1>、東陽侯2>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3>此嗇夫4>諜諜5>利口捷給6>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7>,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8>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虛有其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謂嵩曰:「頲,瓌之子,朕不欲斥其父名,卿為刊削之。」上仍命撤帳中屏風與嵩,嵩慚懼流汗,筆不能下者久之。上1>以嵩2>抒思移時3>,必當精密,不覺前4>席以觀,唯改曰「國之珍寶。」他無更易。嵩既退,上擲其草5>於地曰:「虛有其表耳。」 〔注解〕 (1) 上:李隆基(西元685∼762),唐代的中興君主。英武有才略,開元時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稱為「開元之治」。天寶後,寵愛楊貴妃,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導致安祿山之亂,避難奔蜀,肅宗即位於靈武,尊為太上皇,死後廟號玄宗。 (2) 嵩:蕭嵩(?∼西元749),唐朝人。長大多髯,貌偉秀。玄宗時曾任中書舍人。 (3) 移時:一會兒。 (4) 前:...
東窗事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岳飛。秦檜被妻子的話打動,當晚便將岳飛處死。後來秦檜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岳飛的冤魂向他索命而死。不久之後,其子秦熺也死了。王氏請道士超度兩人。道士在地府見到秦熺戴著鐵枷,又在酆都看到秦檜和另一位陷害岳飛的大臣万俟卨,兩人身上也都戴著鐵枷在受苦。秦檜見到道士,便請他轉告王氏:「我們在東窗下設計陷害岳飛的陰謀,已被揭發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東窗事發」,用來指陰謀或非法勾當敗露。
奄奄一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釋義︰即「奄奄一息」。見「奄奄一息」條。 01.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五.潮州樂府》:「久之黧黑聳兩肩,眼垂淚,鼻出涕,一息奄奄死相繼。」 02.《紅樓夢.第九七回》:「黛玉雖然服藥,這病日重一日。……紫鵑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 參考詞語︰氣息厭厭注音︰ㄑ|ˋ ㄒ|ˊ |ㄢ |ㄢ漢語拼音︰qì xí yān yān釋義︰猶「奄奄一息」。見「奄奄一息」條。 01.清.方苞〈與鄂張兩相國論制馭西邊書〉:「苞臥病兩月,氣息厭厭,自念生世幾何,既為知己懷憂,而喑默自便,則愧負此心。」 參考詞語︰淹淹一息注音︰|ㄢ |ㄢ | ㄒ|ˊ漢語拼音︰yān yān yī xí釋義︰猶「奄奄一息...
自命不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趕緊提筆寫下。四方的同好知道了這個情形,也常將自己聽到的故事寫下寄給蒲松齡,做為他創作的素材。久而久之,便為創作《聊齋志異》打下了基礎。而蒲松齡處理這些民間傳說時,除改口語為文言之外,大體保留其本來面貌,故本書亦可做為研究當時社會背景的參考資料。在〈楊大洪〉中,蒲松齡敘述了楊漣的故事。楊漣確有其人,明朝人,號大洪,個性磊落有節操,官至左副御史。天啟四年,楊漣上書彈劾閹黨魏忠賢,次年被陷害入獄而死,在湖北一帶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相傳,楊漣在未顯達之時,已是湖北有名的文人,自視甚高。他因噎成病,夢見一神仙要他去江邊的柳樹下,找一個吹笛的人。隔天,楊漣到了江邊,果然見到一名道士吹笛,便將身上的...
一朝一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早晨。夕,傍晚。一朝一夕形容時間短暫。《易經.坤卦.文言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吾伐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正當為此長久之計。」
苟且偷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宋.蘇軾《應詔集.卷一.策略三》:「天下獨患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肅,苟且偷安而不知長久之計。」
因勢利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使達成目標。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七.聲容部.治服》:「不若因勢利導,使之漸近自然。」《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況且勞公拘經世之學,有用之材到了那邊,因勢利導,將來或有一線之望,也未可知。」
事過境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平定臺灣紀略》卷六二:「舊設土牛,並無遺址可尋。從前設立時,不過築土作堆,潦草塞責,本非經久之計。此時若不將埔地徹底清釐,事過境遷,界址必仍滋淆混。」
綱舉目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張洪《朱子讀書法.卷四.虛心涵泳》:「乍看極是繁碎,久之純熟貫通,則綱舉目張,有自然省力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