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1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星星之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小的事情。《清史稿.卷三八九.麟魁傳》:「廣西逆匪,勞師糜餉。其始不過星星之火,當時牧令苟安畏事,諱盜不言,久之蒂固蔓延,養成巨患。」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是真誠地要與鶯鶯諦結鴛盟,又何必急於一時呢?因此可得知,張生自一開始便不打算與鶯鶯廝守終身。  不久之後,張生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臨去當晚他的表現是:  不復自言其情,愁嘆於崔氏之側。如果僅僅是趕考,自然不久就會回來,為何還要「愁嘆於崔氏之側」?張生分明是早已知道自己這一去不會再回來了。在兩人分開的期間,他竟將鶯鶯寫給他的信給朋友們看,更可見其自命風流倜儻、炫耀鶯鶯之愛及負心薄悻之本性。而到最後張生還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為雨,則為蛟,為螭,...
涸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也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是為國家百世的利益,而咎犯的建議,卻只是因應一時的情勢,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後來「竭澤而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盡其所有,不留餘地。
欷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悲泣抽噎的樣子。《三國演義》第四一回:「操曰:『汝來何遲?』對曰:『為人臣而不能使其主保全境土,心實悲慚,無顏早見耳。』言訖,欷歔流涕。」《聊齋志異.卷二.巧娘》:「答云:『已投生北地矣。』生欷歔久之。」
全軍覆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軍覆沒」原作「舉軍盡沒」。蠕蠕,即柔然,為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初屬拓拔部,為東胡族的苗裔。北魏時,游牧於今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權。北魏世祖拓拔燾在位年間,屢次想北伐滅之。但是當世祖提出此議,朝中大臣幾乎全部反對,認為將會誘引南方劉宋乘隙來伐,恐怕得不償失。但崔浩卻表贊成,他說:「當初劉裕乘後秦內亂率大軍北伐,攻下關洛,並留次子劉義真與大批的精兵鎮守長安,但後來仍被夏主赫連勃勃攻破,軍隊全被消滅,創傷至今尚且未平復,怎麼敢來攻打我們呢?此時正是北伐的良機,可獲一勞永逸的長久之利。」於是世祖大悅,決意北伐。「全軍覆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舉軍盡沒」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
一枕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黃粱一夢」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沈既濟《枕中記》(據《唐人小說》引)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得神仙術,行邯鄲道中,息邸舍,攝帽弛帶,隱囊而坐。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亦止於邸中,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久之,盧生顧其衣裝敝褻,乃長歎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諧,困如是也!」翁曰:「觀子形體,無苦無恙,談諧方適,而歎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適之謂?」翁曰:「此不謂適,而何謂適?」答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吾嘗志於學,富於游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困而何?」言訖,...
傷天害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聊齋志異.卷八.呂無病》是日,孫在都,方憩息床上,女悄然入。孫驚起曰:「纔眠已入夢耶!」女握手哽咽,頓足不能出聲。久之久之,方失聲而言曰:「妾歷千辛萬苦,與兒逃於楊──」句未終,縱聲大哭,倒地而滅。孫駭絕,猶疑為夢。喚從人共視之,衣履宛然。大異不解。即刻趣裝,星馳而歸。既聞兒死妾遁,撫膺大悲。語侵婦,婦反脣相稽。孫忿,出白刃;婢嫗遮救,不得近,遙擲之。刀脊中額,額破血流,披髮嗥叫而出,將以奔告其家。孫捉還,杖撻無數,衣皆若縷,傷痛不可轉側。孫命舁諸房中護養之,將待其瘥而後出之。婦兄弟聞之,怒,率多騎登門;孫亦集健僕械禦之。兩相叫罵,竟日始散。王未快意1>,訟2>之。孫捍衛入城,自詣3>質審...
放浪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放蕩不羈」之典源,提供參考。 1、「放蕩」:《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時方外事胡越,內興制度,國家多事,自公孫弘以下至司馬遷皆奉使方外,或為郡國守相至公卿,而朔嘗至太中大夫,後常為郎,與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詼啁而已。久之,朔1>上書陳農戰彊國之計,因自訟2>獨不得大官,欲求試用。其言專商鞅3>、韓非4>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5>,辭數萬言,終不見用。 〔注解〕 (1) 朔:東方朔(西元前154∼前93),西漢平原人,字曼倩。武帝時,入長安自薦,待詔金馬門。後為常侍郎、太中大夫。滑稽有急智,善觀察顏色,直言極諫。曾以辭賦戒武帝奢侈,又陳農戰...
恆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持久、永久、長遠。《易經.恆卦.彖曰》:「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涵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陶冶、品味。唐.韓愈〈禘祫議〉:「臣生遭聖明,涵泳恩澤。」《朱子語類.卷五.性情心意等名義》:「且涵泳玩索,久之當自有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