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遺臭萬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遺臭萬年」原作「遺臭萬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類是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劉義慶(西元403∼444),南朝宋彭城人。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為人寡欲恬淡,雅好文史,不少的文人名士都聚集在他門下。著有《幽明錄》、《宣驗記》、《世說新語》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政局動盪,許多文人名士不能重務實而崇尚清談,品評人物之風盛行。《世說新語》就是記述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軼聞和遺事,反映了各種人物的風貌。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若干則,全書共有一千多則。書中除了反映士人們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對照、誇張、描繪等文學修辭技巧。在〈...
六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三國吳、東晉和南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建都於建康(今南京),史稱為「六朝」。《宋史.卷三七五.列傳.張守》:「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江流險闊。」元.薩都剌〈百字令.石頭城上〉詞:「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
窮途末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窮途末路」係由「窮途」及「末路」二語組合而成。 「窮途」見於《周書.卷四一.王褒列傳》中王褒〈與周弘讓書〉。南北朝時,西魏攻陷江陵之後,王褒等南方文士被帶至北方,成為北周文壇的主力,齊梁文風隨之北傳。北周明帝及武帝在位期間均雅好文學,極為禮遇庾信、王褒等人。王褒以擅長寫應用性的駢文著稱,武帝之後凡朝廷的重要詔書,均令王褒草擬。在抒情作品上,王褒的產量則不如庾信豐富,但也有如〈與周弘讓書〉,向南方故友傾訴旅居異鄉、南歸無望心情的作品。其文「嗣宗窮途」中的「嗣宗」指的是阮籍。阮籍,字嗣宗,為三國名士。據說,他經常獨自驅車至山中人煙罕至、無路可走之處,以痛哭狂嘯來抒發心中的鬱悶不平。王褒藉此來表達...
陶淵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在今江西省九江縣馬回嶺鎮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淵明墓。 評價   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隻字未提。鍾嶸《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認爲其詩「其源出於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 版本 《史記》版本眾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中華書局發行的《史記》,分簡體和繁體版本,也有帶“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當今最好的版本。白話文則有韓兆琦譯注的《新白話史記》(簡化字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張烈等人譯注的《史記》(簡化字本由貴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他工具書則有哈佛燕京社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一箭雙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雕」是一種大型而凶猛的鳥,原也作「鵰」,鳥旁,隹旁,意思相通。「一箭雙雕」是說只用了一支箭,卻同時射中兩隻雕。長孫晟是南北朝後周時的人,生性聰敏,擅長軍事和射箭。長孫晟有次出使到突厥,突厥王攝圖很欣賞他的技藝,常常和他一起出去打獵。在一次打獵中,看見空中有兩隻雕,一邊飛著,一邊互相爭奪著一塊肉,於是攝圖就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要他射下那兩隻雕。長孫晟縱馬向前,只用了一支箭就把兩隻雕給射下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在《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中,也同樣有「一箭雙雕」的故事,但說的是唐代的高駢,因為一箭同時射殺了兩隻雕,眾人讚嘆他的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朝代名:(1) (西元420∼479)南北朝時,南朝宋由劉裕開國,所以稱為「劉宋」,以和趙匡胤所建立的趙宋有所區別。 (2) (西元960∼1279)自趙匡胤建都汴京至為蒙元所滅止,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自太祖傳至徽、欽二宗為金人所執,史稱「北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保南方之地,史稱為「南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中國古代西方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分布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曾建前秦、後涼等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姓。如南北朝時有河禎。
忍氣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ㄦˇ)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