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60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原住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某地區原先定居的族群。目前官方認定的臺灣原住民包含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達悟)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瑪蘭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
瓦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朝亡後所分出的一部落,約包括現今的新疆北部與蒙古西部。明英宗時,也先其部太師,屢寇明邊,英宗親征,至土木堡,竟被擄。後來也先自立為大元田盛可汗,據有大漠南北地,勢極強,至也先死而衰。清初,漠西蒙古分和碩特、杜爾伯特、準爾、土爾扈特四衛拉特(即瓦剌)。四部之中,以準爾最強,乾隆年間討平之。清代官書作「厄魯特」,也作「額魯特」。
錮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富紳錮婢不嫁,以杜絕姦拐,整頓風化;而由安平縣知縣范克承給立告示。今碑存立臺南市大南門碑林。特授臺灣瑪蘭管理民番糧捕海防分府、加五級、紀錄十九次、記大功二次徐,為遵札勒碑永禁,以垂久遠事。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蒙臬道憲姚札開:「照得臺屬士庶之家蓄養婢女、不行擇配,長令服役、錮禁終身,上乖天和、下敗風俗,最為可惡。歷經前道府暨本司道先後示禁,勸諭各在案。茲據紳士稟請重加示禁前來,又經本司道衡情酌理,立定章程。嗣後,臺屬凡紳衿庶民之家,如有婢女年至二十三歲即為擇配,至遲亦不得過二十五歲;倘過二十五歲不為擇配者,許該婢及婢...
葉石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40年。《征台譚》,1941年。《熱蘭遮城陷落記》,1946年。《殖民地的人們》,1947年。《瑪蘭的柑子》,三信出版社,1975年6月。《採硫記》,龍田出版社,1979年。《卡薩爾斯之琴》,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10月。《西拉雅族的末裔》,前衛出版社,1990年3月。《台灣男子簡阿淘》,草根出版公司,1990年9月。《台灣鄉土作家論集》,遠景出版公司,1979年3月。《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一個老朽作家的五十年代》,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府城瑣憶》,派色文化出版社,1996年2...
平埔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原居平原地帶的原住民族群,包括瑪蘭族、凱達加蘭族、雷朗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瀑拉族、貓霧捒族、邵族、和安耶族、西拉雅族等族群。屬南島語族。
高山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原住民族正名前的舊稱,為相對於平埔族的稱呼。漢族移民稱居住於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叫「平埔族」,對居住於近山地區或山區的原住民則稱為「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因較早接觸漢人文化、與漢人通婚融合而難以區分,相對而言,高山族則保存較多傳統的語言及文化,昔日多以初級農耕兼漁獵為生。參見「原住民」條。
巴斯卡(Blaise Pasca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宜蘭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位於東北部,花蓮縣之北,東瀕太平洋。面積二千一百餘平方公里。原為平埔族「蛤仔難」的居住地,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正式收入版圖,改稱為「瑪蘭」。光緒元年(西元1875)改制為「宜蘭縣」。縣治為宜蘭市。境內有蘭陽溪沖積而成的蘭陽平原。農作以稻米為主,金棗、桶柑也很著名。
天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脈名。位於亞洲中部,橫亙新疆中部,向西延伸入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等四國,大致作東西走向,由許多平行山脈組成,高峻而寬闊。最高峰托木爾峰高七千四百四十三公尺,第二高峰汗騰格里山高六千九百九十五公尺,皆位於中國和吉爾吉斯邊界。天山山脈的構造複雜,包括多個由斷層作用形成的谷地和盆地,如伊犁縱谷、哈密盆地、吐魯番窪地等。天山地勢高聳,多冰河。天山分新疆為南、北二路,北路稱為準爾盆地,或稱北疆,南路稱為塔里木盆地,或稱南疆;南北疆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差異頗大。
原住民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4族。分別為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雅美族)、邵族、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目前原住民族約有五十二萬人,占台灣總人口比例約百分之二,(註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這九族,在日治時期就已經由日本政府認可;之後邵族於2001年由行政院正式核定為台灣民族的第十族;2002年瑪蘭族經核定為第十一族;2004年行政院通過太魯閣族正名案,並宣布太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