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莫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朋友要好,彼此心意相契合。如:「同窗三年,我們已形同莫逆。」《莊子.大宗師》:「子桑戶、孟子反、子張琴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極。』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明.陸世廣《西臺記》第一齣:「今朝把臂通談笑,又何日再圖傾倒。惟願取兩情莫逆,千秋共表。」
知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彼此契合,互知心意。《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在你家三十年,是你令先尊一個知心的朋友。」
異苔同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同的青苔長在同一座山。比喻朋友彼此契合。晉.郭璞〈贈溫嶠〉詩:「及余臭味,異苔同岑。」
游魚得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魚得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如魚得水」是一句來自於生活體驗的成語。魚是無法離開水生活的,所以將魚放入水中,才能得其所哉。這句成語可以用作許多比喻:例如用魚於水中之姿來比喻用筆之法的靈活,秦代李斯〈用筆法〉就有「如游魚得水」的說法。這可能是文獻上較早出現的用法。也可以用魚和水的兩相契合,來比喻得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例如三國時代,劉備得到孔明相助,就說自己「猶魚之有水」,見於《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另外也可以用魚和水的親密關係,來比喻人和人的關係極為親密。例如《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說及兩位主角「如魚得水,似漆投膠」。這種用法經...
宿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命中早已注定的前世因緣。[例]他們珍惜彼此的契合相知,認為兩人的結識皆為宿緣。
如魚似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魚和水般的契合。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氣相投的人或很適合的環境。《醒世恆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報仇》:「且說朱源自娶了瑞虹,彼此相敬相愛,如魚似水。」《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兩口兒如魚似水,你敬我愛,並無半句言語。」也作「如魚得水」、「猶魚得水」。
神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領神會,達到契合的境界。《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凡用筆日益習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傳也。」
金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語本《易經.繫辭上》:「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
合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本指樂曲的演奏符合節拍。引申為契合、一致。《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劉氏聽見滕爺言語,句句合拍,分明鬼谷先師一般,魂都驚散了,怎敢抵賴?」
台北市立松山工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微的學校環境中,包含著有形的校園營造與無形的校園文化。妥善的校園營造,能建構一個可以讓師生心靈共鳴契合交錯,創造共同回憶的場域,以發揮「人-境」互動,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無形的校園文化雖隱而不見,卻影響學生深遠,因此,希望用愛、關懷、尊重、傾聽、接納、同理、鼓勵等方式對待全校親師生,感動親師生的心靈,營造溫馨和諧校園環境。 校徽 教學單位電機科電子科資訊科機械科汽車科化工科園藝科食品加工科綜合高中綜合職能科 校史1949年2月,設立臺北市立初級農業職業學校,並由陳炳禧校長兼掌校務,五月三日始建校舍並定為校慶1955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