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趙策一》1>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
冠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習於禮教的人。《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今封疆之內,冠帶之倫,咸獲嘉祉,靡有闕遺矣。」
岳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為四岳十二牧的合稱,分掌政務與四方諸侯。《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後用以稱疆吏、封疆大臣。《文選.潘岳.閞中詩》:「岳牧慮殊,威懷理二。」南朝宋.傅亮〈為劉毅軍敗自解表〉:「況可重荷岳牧之任,復當推轂之事。」也稱為「岳伯」、「嶽牧」。
列土分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或功臣。也作「列土封疆」。
精明強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靈敏銳,做事能幹。《清史稿.卷四一八.毛昶熙傳》:「今日之封疆大吏,以地方多事,喜用精明強幹之員,而不求愷悌循良之吏。」《官場現形記》第四○回:「別的朋友都靠不住,只有夏口廳馬老爺精明強幹,會能隨機應變。」也作「精明能幹」。
前事不忘,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趙策一》1>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
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趙策一》1>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
瀝膽墮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海靈,咸燮理於臺閣。 〔注解〕 (1) 百辟庶尹:各處的官員。 (2) 四方岳牧:各地的疆吏、封疆大臣。 (3) 圖讖:河圖、符命等有關王者受命徵驗的書籍。流行於東漢,多為預言或隱語。其實是事後附會的說法。 (4) 披:揭開。 (5) 瀝:滴下、灑落。 (6) 箕潁:箕山與潁水。相傳是許由避居之處。後用以比喻隱居或隱者的居所。
披肝瀝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海靈,咸燮理於臺閣。 〔注解〕 (1) 百辟庶尹:各處的官員。 (2) 四方岳牧:各地的疆吏、封疆大臣。 (3) 圖讖:河圖、符命等有關王者受命徵驗的書籍。流行於東漢,多為預言或隱語。其實是事後附會的說法。 (4) 披:揭開。 (5) 瀝:滴下、灑落。 (6) 箕潁:箕山與潁水。相傳是許由避居之處。後用以比喻隱居或隱者的居所。
披瀝肝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海靈,咸燮理於臺閣。 〔注解〕 (1) 百辟庶尹:各處的官員。 (2) 四方岳牧:各地的疆吏、封疆大臣。 (3) 圖讖:河圖、符命等有關王者受命徵驗的書籍。流行於東漢,多為預言或隱語。其實是事後附會的說法。 (4) 披:揭開。 (5) 瀝:滴下、灑落。 (6) 箕潁:箕山與潁水。相傳是許由避居之處。後用以比喻隱居或隱者的居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