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3.00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問的話。猶豈、何。《莊子.齊物論》:「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文選.潘岳.秋興賦》:「苟趣舍之殊塗兮,詎識其躁靜?」也作「何」、「巨」、「遽」、「孰」、「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劣無用的木材。比喻才幹平的人。《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某樗櫟材,何敢當此重譽。」《老殘遊記》第六回:「像我們這些材,只好混混罷了。」也作「才」。
的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道德哲學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勿走極端這個中金律,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說的中心思想,也是注重過程論的必然結果,那就是說,良好的品德,不是停留在兩個極點上,而是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恰到好處。介於過與不及之間的中,絕非數量上得中,若過是起點,不及是終點,而行為猶如從起點到終點的拋物線,最高點代表善,則中
贅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用多說。如:「時間緊迫,只要告訴我重點即可,其他的無贅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可用的人。《書經.康誥》:「不敢侮鰥寡,,祇祇,威威,顯民。」漢.孔安國.傳:「用可用,敬可敬,刑可刑。」
2.凡常無奇。漢.王充《論衡.自然》:「生之君,失道廢德。」《文選.左思.魏都賦》:「榮操行之獨得,超百王之。」
3.煩擾的樣子。宋.無名氏《梅妃傳》:「奈何嫉色,妒氣沖沖。」
4.微小的樣子。《漢書.卷六七.梅福傳》:「毋若火,始。」
〔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一書為儒家哲學之名著,言簡而義豐,旨近而意遠,闡發天人性命之理,為歷代學者所推重。
  〔中〕本為〔小戴禮記〕中之一篇,其間雖雜有秦漢人之語句,但從其全書文義而觀:洵為孔門傳授心法,其原文必出於子思,殆無可疑。部分章節,或經門人後學之增益,但絕不可臆斷其為偽託之書。
  〔學〕、〔〕二書,〔大學〕以誠意明德為旨要,〔中〕則以誠字為骨幹。故〔中〕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一書,其言修治之方法有二:一為慎獨以存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愚昧。《宋書.卷二.武帝本紀中》:「朕雖闇,昧於大道,永鑒廢興,為日已久。」《明史.卷二○八.汪應軫傳》:「夫谷永,諧諛之臣;成帝,闇之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凡碌而不突出。《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尋常,不出色。《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隨他武藝常,也會大請大受。」
之德(劉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之德」一詞的「中」二字,所指的是出於劉劭〔人物志.九徵〕的「中」,而不是〔禮記.中〕的〔中〕。其原文是說明人物材性的至德純粹圓滿的聖人的名目就是「中之德」。其文云:「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征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中也者,聖人之目也。」〔九徵〕把人材分為三度,即偏至之材,兼材之人,兼德而至。也就是偏材、兼材、中,中是聖人才性的名目,表現在外,顯而可見的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種徵象都達到完美平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