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思又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便向朝廷請求擔任掌管圖書的祕書郎一職,以便翻閱各種書籍,作為寫作的材料。後來〈三都賦〉完成,卻並未得到時人的重視。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筆並不比班固、張衡差,恐怕是當時的人不喜歡他的形貌,所以也看不起他的文章。左思聽說皇甫謐是位著名的學者,便拿自己的作品去向他請教。皇甫謐看了〈三都賦〉之後非常欣賞,並為左思寫了一篇序。後來張載為魏都的部分作注,劉逵也為蜀都、吳都兩部分作注,衛權又寫了略解。連官至司空的大文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往、至。如:「如」。《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肚子鼓脹。通「脹」。《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
人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高祖寵幸戚夫人,呂后非常嫉妒,後高祖崩逝,呂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使飲瘖藥,居中,稱為「人彘」。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後比喻遭受殘酷迫害的人。《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史臣曰:『人彘之酷,世以為冤。』」也稱為「人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暗殺。《爾雅.釋詁上》:「刺,殺也。」如:「行刺」、「刺殺」。《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一針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潯陽人,東晉名臣。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有著很大的影響。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俗稱所。如:「茅坑」、「糞坑」、「登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指將整體條理劃分,進而歸納成的各個類別。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分別部居,不相雜也。」《晉書.卷九二.文苑傳.李充傳》:「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為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強逼。如:「壓迫」、「被迫投降」。《左傳.哀公十五年》:「迫孔悝於,強盟之。」《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
觸目驚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鏡花緣》九九回:「惟恐內倘有赤痢血痔之類,也好教他觸目驚心,時常打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