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目張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懼,不顧自己的生死,為天下除害。如今將軍剛到陳地,就想稱王,是將天下視為私有。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引兵西進,立六國的後人為王,結合眾人的力量,一舉推翻秦朝,如此才能成就帝業。反之,今天在陳中稱王,恐怕會失去百姓對你的向心力,無法成就帝業。」但是陳涉聽不進去,仍自立為楚王。這裡的原文「瞋目張膽」本來是「張大眼,壯著膽」的意思,後來演變出「明目張膽」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有膽識,無所畏懼。現在語義則轉化為貶義,用來比喻肆無忌憚的公然做壞事。
言聽計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1>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勠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
器宇軒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卓:董卓(?∼西元192),字仲穎,漢臨洮人。桓帝時,官羽林郎。靈帝時,為前將軍。靈帝崩,引兵至京師,誅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為太師,淫亂凶暴,袁紹等因而起兵討伐。後為呂布所殺。 (2) 稽留:耽擱、延滯。
引狼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ǔ rù shì釋義︰即「引狼入室」。見「引狼入室」條。 01.《東周列國志.第一七回》:「楚王自引兵逕入息宮,來尋息媯。息媯聞變,嘆曰:『引虎入室,吾自取也!』」 02.清.夏燮《中西紀事.卷二○.外夷助剿》:「是不但引虎入室,並且為虎添翼,恐此時招之使來,他日不能麾之即去也。」 參考詞語︰引盜入闥注音︰|ㄣˇ ㄉㄠˋ ㄖㄨˋ ㄊㄚˋ漢語拼音︰yǐn dào rù tà釋義︰即「引狼入室」。見「引狼入室」條。 01.清.陳士芑〈甲辰二十八初度自述一百韻〉詩:「邊鄰四面皆楚歌,引盜入闥誰寔使?」
嚴陣以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嚴整的陣勢等待敵人來犯。指預先做好準備,等待來犯者。《明史.卷六.成祖本紀》:「六月甲辰,阿魯台偽降,命諸將嚴陣以待,果悉眾來犯。」《東周列國志》第一六回:「鮑叔牙聞魯侯引兵而來,乃嚴陣以待。」
解衣推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勠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
手無寸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三國演義》第一○九回:「(姜)維望山中而走,背後郭淮引兵趕來;見維手無寸鐵,乃驟馬挺鎗追之。」
劉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自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我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養虎遺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亡命之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水滸傳》第六三回:「倘若這亡命之徒,引兵到來,朝廷救兵不迭,那時悔之晚矣!若論小官愚意,且姑存此二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