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穿孔或挖削用的工具。漢.王充《論衡.效力》:「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也稱為「鑿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授。如:「教唱」。《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唐.柳宗元〈六逆論〉:「教於後世,莫知其所以去就。」
巧言令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巧言令色」的「巧」是美妙之意,「令」則是好的意思,所以「巧言令色」是指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書經.皋陶謨》裡有一段記載夏代禹與皋陶間的對話,討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王。皋陶認為治理國事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使百姓安樂。禹也覺得很有道理,但真的要做到實在很難,連身為君王的舜都難以做到。能知人善任,就是有智慧;真能使百姓安樂,就是有仁德。如果真能有智又有德,就不會有人作亂,那舜又何必為驩兜這個惡人煩心?何必驅逐苗族?又何必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文中的「巧言令色」就是指表裡不一、虛偽不實的小人,是有德之人所憎恨、避而遠之的。所以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後來「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顯示。《左傳.僖公四年》:「觀兵於東夷。」晉.杜預.注:「觀兵示威。」《呂氏春秋.不苟論.博志》:「上二士者可謂能學矣,可謂無害之矣,此其所以觀後世已。」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放浪形骸,放縱不拘,放浪形骸,放縱不拘反義:規行矩步,循規蹈矩,謹小慎微辨似: 形音辨誤同「放蕩不羈」及「放浪形骸」都有行為放縱,為所欲為的意思。異「放蕩不羈」側重在不受約束,可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表現或性格;「放浪形骸」側重在不拘外在形貌,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表現,不可形容性格。例句對於放蕩不羈的藝術家,一般人常用寬容態度接受他們。他生性放蕩不羈,所以不太注意生活細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我。《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5.因而、所以。《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漢.劉向《說苑.卷一九.脩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
方興未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曉喻當成義行,把籠絡控制當成禮貌,把關照設防當成智慧,可是皇帝是天縱英才,怎麼會犯下這種錯誤呢?陳亮所以提出建議,除非天下有強橫狡猾不守法度的人,或強大的敵人正在迅速發展,否則不應該對天下百姓做出太多的限制。後來「方興未艾」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事態正在蓬勃發展。
倒吃甘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漸入佳境。意謂甘蔗愈近根部甜度愈高,故愈吃愈甜。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篇》:「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教學相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去嘗試,就不知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一定要學習過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接著,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在哪裡。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要求自己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然後能自我勉勵,學不懈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後來「教學相長」被用來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