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海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南舊事》出版四十年,北京各學術單位合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2001(83歲) 12月1日病逝台北振興醫院 觀點林海音曾對自己的創辦純文學雜誌及出版社的理念,作過以下的闡述︰「我辦的這份雜誌,名字雖然是「純文學 」,但並不是那麼純 ,那麼深奧的。它是給一般人看的,要使大家都有興趣看,不管是學術性的論文,或者詩、散文、小說、翻譯,我不希望它艱深,而且我也是老少兼容。只要是好作品,只要是好作品,只要是一般讀者能吸收而開卷有益的,我們都願刊登。這就是我們的原則,即使現在我經營的出版社,出版的讀物也是一樣的路線。」也就是這樣對...
神農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中上古的帝王。相傳神農氏發明耒耜,教導人民種植五穀,又親嚐百草,辨識藥效,為百姓治病,被視為農業、醫藥的始祖,故稱為「神農」。起於烈山,因此也稱為「烈山氏」、「炎帝」。後世與伏羲氏、燧人氏合稱為「三皇」。
舞弄文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孔明研究什麼經文典籍?孔明直言讀書時只知摘錄漂亮詞句,而不深入研究,思想陳腐不合時宜的儒生,是無法振興國家成就事業的。況且古時候的伊尹、姜子牙等人,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也沒聽說他們一生中研究過什麼經文典籍,難道也要他們效法那些書生志得意滿於筆硯之間,評論是非長短,賣弄筆墨文辭?嚴畯聽得無言以對。這裡的「舞文弄墨」就是用來比喻賣弄筆墨文辭。
肢體障礙兒童的教育安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普通班上課,每周固定時間到資源班做學業輔導等,也會有老師幫忙做復建。 四、醫院附設的特殊班例如台北振興醫院,無論成人或兒童的復建部都做的非常好。因為復建工作所需的時間相當長,常常常達數月之久,會影響兒童的學業,因此在醫院中附設特殊班,可讓肢體障礙兒童一邊復建,一邊讀書,不致荒廢課業。 五、在家教育重度或極重度肢體障礙兒童,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或學校中無法提供相關設施,而無法到校上課。所以申請在家教育,由學校派老師到家裡上課。 六、普通班或稱混合教育,即輕度肢體障礙兒童與肢體健全的兒童一起上課,學校行政單位依無障礙環境的理念...
逆施倒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申包胥也說:「如果你滅了楚國,我也一定會復興楚國。」後來伍子胥在吳國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振興國勢,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在伍子胥的心中,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害父兄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帶領吳兵攻打楚國,屢戰屢勝,終於攻下楚國的郢都。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報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平王的屍骨。逃到山中的申包胥知道這件事,就託人指責伍子胥說:「你雖是為了報父兄之仇,但也做得太過分了,難道你忘了也曾是楚國的臣子嗎?」伍子胥也託那人轉告申包胥,說:「我有生之年報不了仇,就像太陽快下山了,要走的路卻還很遙遠,我怕等不及了,所以只好做出違背情...
易於反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易如反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於諸侯,晏子使他的君主盛名遠揚。《孟子.公孫丑上》中記載了孟子對此事的看法。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他說:「老師,如果您也在齊國執政,是否能振興管仲、晏嬰的功業?」孟子聽了說:「齊國是個大國,地廣人多,如能施行仁政,完成天下統一的王業,就像把手掌翻轉一下那麼容易,可是他們都沒有做到。」後來「易如反掌」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由反手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
國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本國固有的文化與學術。如:「整理國故」、「他一心想保存國故,振興文化。」
重振雄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度振興以往雄健威猛的氣勢。如:「他連續兩年失去網球賽單打冠軍寶座,今年加強練習,希望能在本屆比賽中重振雄風。」
興利剔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振興利益,剔除弊害。《紅樓夢》第五六回:「趁今日清靜,大家商議兩件興利剔弊的事。」也作「興利除弊」、「興利除害」。
岩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岩上,本名嚴振興,一九三八年生。台灣嘉義人,現居南投縣草屯鎮。台中師範、逢甲學院畢業。一九五五年開始接觸現代詩,由閱讀經塗鴨到創作歷經數十年對詩的愛好從未減退。早期作品以自我為中心,多為個人年少抒情與感懷之作,漸漸詩的領域擴展到生活空間環境、土地及社會、政治、教育等等的關注,詩由個人性趨向社會性的關懷與批評,近期作品除仍具社會批判性之外多為人生感悟哲思之作,作品風格內容成多樣性的變化。岩上出版詩集有︰「激流」、「冬盡」、「台灣瓦」、「愛染篇」四本,「岩上八行詩」編印中即將出版。詩評論集︰「詩的存在」。一九七三年獲第一屆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