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豬。如:「野彘」。《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商君書.兵守》:「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用於文言文。《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卻、而。如:「欲速則不達。」《孟子.梁惠王下》:「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
始作俑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鏡花緣》第七九回:「當日不知那個始作俑者,忽然用個『托』字,初學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實實可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三十斤為一鈞。《說文解字.金部》:「鈞,三十斤也。」《左傳.定公八年》:「顏高之弓六鈞。」《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流連忘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戀沉迷而不願離去。語本《孟子.梁惠王下》。 △「流宕忘反」、「流遯忘反」、「樂而忘返」
明察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光敏銳,觀察入微,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比喻能洞察一切,看出極細微的地方。《三俠五義》第四二回:「不想相爺神目如電,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也不敢隱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長久的、不變的。如:「恆心」。《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助詞:(1) 表示判斷或肯定的語氣。[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2) 表示疑問的語氣。[例]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3) 表示感嘆的語氣。[例]悲也! (4) 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止、阻止。《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姑妄聽之一》:「見悖理亂倫而不沮,是成人之惡,非君子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