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擢髮難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擢髮難數」指拔下滿頭的髮來作為計量犯罪的工具卻仍不夠,形容難以計數。戰國時魏人須賈,有一次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讓身為魏國中大夫的他苦等數月,遲遲不肯召見,反而因為賞識范雎的口才和學問,對范雎極為禮遇,送了許多財物和酒食。齊襄王此舉讓須賈非常惱怒,回到魏國後,他便指控范雎與齊國私通,有賣國的意圖,范雎因而被捕,並遭到毒打,差點兒性命不保。范雎死裡逃生後設法投奔到秦國,改名為張祿,憑著過人的才智與謀略受到秦昭王重用,成為秦國宰相。而魏國一直以為范雎已死,完全不知道張祿便是范雎,所以在秦昭王準備發兵攻打魏國時,魏王便派了須賈到秦國和談。須賈到了秦國後,范雎故意穿得破破爛爛,假扮成一個卑下的傭人...
無所不用其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做壞事時用盡一切卑劣手段。如:「這犯罪集團的做案方式十分毒辣,無所不用其極。」
兔死狐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水滸傳》第二八回:「我和你是一般犯罪的人,特地報你知道。豈不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我們只怕你初來不省得,通你得知。」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駐軍灞上。為了收買人心,劉邦又與當地父老約定三條法令,包括殺人的處以死刑,傷人和搶劫偷竊的,則依照犯罪的輕重而判刑。這樣,百姓更加擁護劉邦,希望他能稱王。=四.=例子 一開始我就跟他們約法三章了,他們不會出爾反爾吧?=五.=故事秦朝暴虐,才幾十年時間,天下就大亂不治。公元206年, 劉邦率領的漢軍攻進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了。劉邦看到秦王宮富麗堂皇, 便有些動心 。張良等勸他不要走秦朝的老路,於是劉邦下令封閉存了王宮,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安定民心,嚴明法紀,劉邦把各縣豪傑召集來,說:「秦朝施行嚴刑苛法,把關...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他(們)認定為偏差者。以社會學觀點來看,貝克認為欲解釋偏差行為,要觀察的對象必須包含兩種,一種是犯罪人,另一種是負責逮捕、審判的人,而前一種代表被標籤者,後一種則代表標籤者。換言之,犯罪與否是一種社會反應的過程,當標籤者決定將規則與懲罰加諸於某些行為上時,就是標籤偏差行為的開始,同樣地,如果這個社會對某項行為沒有反應的話,即使這些行為再怪誕,也不會被認為是偏差行為。而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標籤論,它更屬於自我認同的一種心理過程,指的是大家都說如何如...
打草驚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左傳.隱公四年》:「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指為了維護公理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其接受應得的法律制裁。《晉書.卷一二三.慕容垂載記》:「大義滅親,況於意氣之顧!」
罪魁禍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領導或策劃作惡犯罪的首要人物。《掃迷帚》第二三回:「新婦自傷薄命,屢欲覓死。罪魁禍首,不得不痛恨於慫恿沖喜之人,及勸解煞之老嫗。」也作「禍首罪魁」。
人去樓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去樓空」這句成語顯現的是一種感慨、惋惜的情感,出自於唐.崔顥的〈黃鶴樓〉詩。此詩藉由古人乘鶴仙去的傳說,點出仙人黃鶴早已渺無蹤跡,一去不復返,只留天際的白雲,千載悠悠,表達出更深的失落情懷,將對世事茫茫的感慨表露無遺。後來「人去樓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空留遺跡,或對故人的思念。如《警世通言.卷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人去樓空事已深,至今惆悵樂天吟。」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成語現在有另一種用法,形容畏罪潛逃,不知去向,大多是使用於社會事件的報導上,說明犯罪者因為畏罪而潛逃,不在原住屋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