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14.29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唓嗻」條。
多話。《廣韻.去聲.禡韻》:「嗻,多語之貌。」
蘇門四學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罪名,遭受貶謫,後死於宜州。工詩,是江西詩派的開創人。善寫行書和草書,用筆以側險取勢,自成一格。他自稱是在戎州觀船夫盪槳,而悟用筆提頓之理。與蘇軾、米芾、蔡襄的書法並稱「宋四家」。 秦觀秦觀(1049-1100年),字太虛,後來改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稱「秦七」。揚州高郵(今屬江蘇省)人。兩次考進士不中,在蘇軾鼓勵和推薦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才中進士。秦觀年輕時有大志,讀兵書,想立功邊疆。但仕途不順利,只任過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等職。變法派執政後,秦觀因與蘇軾的關係而受排...
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頭上下微動,以表示允諾、贊許、領會等意。《紅樓夢》第三五回:「王夫人恐賈母乏了,便欲讓至上房內坐。賈母也覺腿酸,便點頭依允了。」《文明小史》第一六回:「黃國民聽了,不覺點頭稱是。」
簡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媜(1961年10月9日-),本名簡敏媜,生於台灣宜蘭縣冬山鄉武罕村(今武淵村)冬山河畔,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簡媜自稱是「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其創作風格多變,題材從鄉土親情、女性書寫、教育親子,到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皆有可觀,是台灣當代重要的散文作家。目錄1 簡歷2 觀點3 著作4 獲獎5 評價6 參考資料6.1 責任編輯 簡歷簡媜生於一個世代務農的平凡家庭,排行老大,家中成員上有阿嬤、父母,下有兩個弟弟及兩個妹妹,當時宜蘭鄉下的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濃郁的親情、鄉里間的人情義理,與天高地闊的自然與田地,使...
藏頭露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是桃花女幫彭大延長了壽命。周公心中十分生氣,想出一計準備報復,便要彭大送聘禮給任二公,卻要彭大假稱是自己要給桃花女的謝禮。彭大不知這是周公的詭計,念及過去周公待他不薄,如果自己還畏畏縮縮「藏頭露尾」的,怎能算是知恩報恩之人呢?就答應了。這裡的「藏頭露尾」就是用來形容畏縮的樣子。
張愛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2009年2月23日,帶有自傳色彩的《小團圓》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8]隨後在港出版,4月在大陸上市[9]。[編輯] 主要作品[10][編輯] 短篇小說• 張愛玲.《封鎖》.• 張愛玲.《心經》.• ...
歸有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清新的作品」。此外,女性行狀的文體始於宋代,是當時新發展出來的一種文體。然而,歸有光〈先妣事略〉堪稱是先妣行狀的傑作。可是,歸有光〈先妣事略〉在此種文體發展中也是相當特別的作品。在先妣行狀長篇化的歷史裡,它算是相當簡短的一篇,儘管如此,仍具備行狀裡所有必須的細節,如母親的姓名、出身、身故年月日等。另外,一般先妣行狀會以母親的名諱或出身起頭,〈先妣事略〉則先描述母親身故之前的細節,名諱和出身只在文章中段提及。由此可以看出歸有光執筆當時距離母喪已有相當時間(十七年),文章本身也不是為了墓誌銘的資料而作。清代黃宗羲對歸有光〈...
無翼而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怨,導致滅亡。」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詣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天子的宮闕。《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詣闕上書,書久不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後來高宗南渡稱帝,改號建炎,四年,忽有一女子詣闕自陳,稱是柔福公主,自虜中逃歸,特來見駕。」
江淹夢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不如前,文筆變得平淡乏味,毫無特色。傳說在他辭退宣城郡守後,有一夜在冶亭獨睡時,夢見一個美男子,自稱是東晉時的著名文人郭璞。他對江淹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那兒已經很多年,現在應該還給我了。」江淹伸手到懷裡一探,果然找到一枝五色的彩筆,他便將這枝筆交還郭璞。從此以後,江淹便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的詩句。當時大家便都傳言「江淹才盡」,也就是說江淹的文才已經用盡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江郎才盡」,用來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無法再創佳句。出現「江郎才盡」的書證如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一.劉芙初編修》:「芙初本驚才絕豔,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盡。」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