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煩躁鬱悶。《黃帝素問靈樞經.卷六.五亂》:「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便不通暢的症狀。《黃帝內經素問.卷七.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浮腫。《集韻.平聲.虞韻》:「胕,腫也。」《山海經.西山經》:「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晉.郭璞.注:「治胕腫也;音符。」《黃帝內經素問.卷二○.五常政大論》:「寒熱胕腫。」唐.王冰.注:「胕腫謂腫滿,按之不起。」
小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手指、足趾的首節。《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一○.邪客》:「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鬱積。通「憤」。《黃帝內經素問.卷二二.至真要大論》:「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赤黑色的瘀血。《說文解字.血部》:「衃,凝血也。」《黃帝內經素問.卷三.五臟生成篇》:「黑如炱者死,赤如衃者死。」自注:「衃血,謂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渴而穿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臨渴掘井」。見「臨渴掘井」條。01.《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源)02.漢.劉向《說苑.卷一二.奉使》:「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 
鬥而鑄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時機已喪失。《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也作「鬥而鑄兵」。
六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個中醫切脈的部位。人的左右手各有寸、關、尺三脈,據以觀察病的順逆。《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唐.張守節.正義引《黃帝素問》云:「待切脈而知病。寸口六脈,三陰三陽,皆隨春秋冬夏觀其脈之變,則知病之逆順也。」《紅樓夢》第八三回:「六脈皆弦,因平日鬱結所致。」
臨噎掘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臨渴掘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臨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這篇〈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順應節氣就不會生重病,是養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後來「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