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7.97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中國佛教華嚴宗將佛教經典判分為五種教法。分別為小乘教,指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的經典,如《阿含經》;大乘始教,指宣說一切皆空的經典,如《般若經》;大乘終教,指宣說真如緣起的經典,如《楞伽經》;頓教,指宣說頓悟教法的經典,如《維摩詰經》;圓教,指完全說一乘教理的經典,如《華嚴經》。華嚴宗認為五教中圓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華嚴經是諸經之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岸然道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道貌岸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
心驚膽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詰經講經文〉。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詰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釋迦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詰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
龍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龍是空中最有力的動物,象是陸行最有力的走獸。龍象比喻能擔負重責大任的棟梁之材。《維摩詰所說經.卷中》:「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居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稱在家佛教徒。《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清.錢謙益〈莆陽陳氏壽讌〉詩:「方床竺几夾窗紗,人說毘耶居士家。」
白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佛教稱呼在家的世俗之人為「白衣」。《維摩詰所說經.卷上》:「雖為白衣,奉持沙門。」
獅子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佛說法時發出很大的聲音,震動世界。《維摩詰經.卷一.佛國品》:「獅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諭獅子吼眾獸下之。」宋.蘇軾〈聞潮陽吳子野出家詩〉:「當為獅子吼,佛法無南北。」也作「師子吼」。
芥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佛典中常用罌粟之實來比喻極微小。《維摩詰所說經.卷中》:「以須彌山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西遊記》第二二回:「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
骨瘦如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骨瘦如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主。〈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衍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未生病之前,神情威猛似虎,生病之後變得十分消瘦,骨架露出,像木柴一樣。「骨瘦如柴」亦作「骨瘦如豺」,《埤雅.卷一八.釋獸》︰「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豺是一種骨架露出看起來像細瘦的動物。「骨瘦如...
鳩摩羅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梵語kumārajiva的音譯,義為童壽。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鳩摩羅什則生於西域的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七歲隨母親出家。博讀大、小乘經論,名聞西域諸國。秦弘始三年姚興派人迎入長安,翻譯佛典。共譯出《大品般若經》、《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成實論》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僅在於系統的介紹般若、中觀之學,在翻譯上更一改過去滯文格義的現象,辭理圓通,使中土誦習者易於接受理解,開闢後來宗派的義海。弟子多達三千人,著名者數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著,稱「什門四聖」。著作不多且多亡佚,有《十喻詩》、《通三世論等傳世》。簡稱為「羅」、「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