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權變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體對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 *(二) 什麼是權變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於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即:在管理實踐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普適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關鍵在於對組織內外狀況的充分瞭解和有效的應變策略。權變理論以從系統觀點來考察問題,它的理論核心就是通過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繫,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在管理中要根...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以身作則,提供良好學習楷模,學生看樣學樣。或是觀察學習,如:考試作弊記大過乙次,以儆效尤。身教的要素之一,是楷模的特性,年齡性別較接近者、社會地位高者、成功的名人專家,較易被模仿,因其較容易成功。其二是觀察者的特性,注意力集中、動機強烈者,較易模仿成功。其三是模仿的過程,楷模行為得到何種獎懲,深深影響模仿行為。境教是安排環境以改變行為。節食減肥者,於冰箱門貼著美女照片,寫上警句:「看!少吃就會這麼美」,控制取食的慾望。有一位名作家,為了專心於書房寫作,命僕人取走外衣,無外衣蔽體,不得外出,只好留室內潛心著作。都是刺激...
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文化的社會生成3 構成要素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定義文化(culture)源自拉丁文「colere」,本意為栽培或耕種土地。泛指社會成員所共享的經驗與態度,以及指導其行為的信念、價值觀、道德觀、行為規範及表達符號。(Goodman,1992) (註一) 文化的社會生成指文化的產生不是自然界演化結果,是人類因應生活需要或滿足自身需求而創造。最廣義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或最狹義的界定──「文化是一種符號系統」都含人為構作(man-made)的成分。(註二) 構成
權變領導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變領導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權變領導理論的基本假設,乃認為組織領導的效能,系取決於領導者的人格特質與情境變因二者契合的程度。因此,任何一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領導方式,蓋不存在。亦即「領導者」、「情境」與「效能」三者,乃成為「權變模式」的三個基本要素。基本上,費德勒認為領導效能,將取決於領導型式與情境控制的配合。(一)首先,所謂「領導型式」,係指「關係導向」和「工作導向」而言。強調「關係導向」的領導者,將重視組織成員心理需要的滿足,尊重部屬個人的人格尊嚴、肯定部屬個人的價值...
真實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足夠時間從事觀察記錄與分析,是影響推動實施真實評量成敗的關鍵,當然,家長的接納與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真實評量英文關鍵字:authentic assessment 參考資料吳清山、林天祐/著。教育小辭書,頁76-78。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垃圾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參與者的利益、以及決策者是否有機會同時發現問題與解決方案而定。此模式認為組織決策並無次序性,各決策要素間,例如問題、參與者、解決方案、選擇機會等,彼此間並無一致的邏輯演變關係,決策的形成只是機會所造成的。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 提出者 柯恩(Michael Cohen)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 1.決策行為是在一個裝有鬆散結構意見的垃圾桶中隨便抽取完成的。(1)一堆問題(2)一堆解決方法(3)成員流通大2.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是一...
科學管理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人員應接受專業訓練,運用科學方法以提高績效。(註1) 定義泰勒對科學管理下了這樣的定義,他說:各種要素一一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他可以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得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註2) 關鍵字中文:科學管理學派英文: Science Management 參考書目註1 林明地、王如哲、王瑞塢、江芳盛、何宣甫、李安明、林純雯、張明輝、湯堯、...
合作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小組成就區分法於1978年由R.E.Slavin所發展,是最容易實施的合作學習方式,其實施要素有:(1)全班授課:教師說明內容與展示。(2)分組學習:同儕一起進行討論,合作學習。(3)測驗和團體歷程:提供學生反省自己的學習情形。(4)學習表揚:分為個人表揚與團體表揚。(5)評分方式:以個人進步分數與小組團體表現為評分依據。而教師扮演的角色應為:(1)清楚描述課程目標。(2)在上課前先決定並安排學生於學習小組中。(3)清楚地解釋作業及目標結構。(4)督導合作學習小組的效果,適時介入以提供作業協助或增進人際及團體技...
精熟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熟教學理論源自於心理學之精熟學習的概念。其實際運作,就是教師將教學之目標與條件界定,確立達到何種表現標準為精熟,未達此一標準為未精熟。教師未使學生之學習達到熟練目標,需要將教學內容分成連續性之小單元。精熟教學成功之要素,在於進行補救教學策略。在形成性測試後,藉由教師或精熟小老師,針對未達精熟者之個別缺失,進行相關之補救教學活動以發揮效果。目錄1 理論2 貢獻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理論1.華虛本(C.W. Washburne)與莫禮生(H.C. Morrison)時期:認為所有教學結果都是在達到”精熟”要求,而不是在”...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為質性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在運用的過程中,理論會從資料當中浮現出來,而紮根理論的目的就是從實際研究中統整出理論。紮根理論的關鍵要素:理論抽樣、持續性的比較方法、特定的編碼方法,則是理論得以從資料中浮現重要步驟。紮根理論的特色在於嚴謹性與系統性,但又能從龐大的資料中,找出相較量化研究更能符合研究對象的詮釋與表徵。目錄1 意義2 使用程序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意義  紮根理論最早在1960年代由Barney Glaser和 Anselm Strauss兩位社會學家所發展出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