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0.14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實驗主義的課程理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的主要代表人物為Dewey,其主要是延續實用主義而來(Pragmatism),強調經驗是透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來,經驗產生知識,而知識可以改造經驗或產生新經驗,新經驗又產生新知識,因此認為所謂的學習應該由「做中學」的方式獲得知識,實驗主義的課程理念因此強調教育就是經驗不斷地重新修正、改造,重視經驗與活動,主張學校生活要與學生實際經驗密切配合,也就是說十分重視學生的興趣與實際身處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認為學校課程
課程慎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瓦布(J.J. Schwab)對課程研究強調課程實際的重要性,認為理論研究對課程和教學的真實並不管用,對教師面臨的教什麼、如何教的實際困難並不能解決。因為課程問題的本質是實際的,若課程研究者過分不當的依賴理論,而且未加以考驗,則理論並不能解決實際的課程問題。因此他強調要從實際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討課程問題,而所謂的實際的思考方式,即在得到一個與實際情境有關的決定,亦即可能的行動選擇或指引。此種針對課程的實際情境去慎思可能的行動或決定的過程即為課程慎思。
  施瓦布指出,「慎思」的基本立場是將手段和目的視為彼此互動的,互為決定的,而不是由目的來單向地決定手段。在「慎思」過程中,必須確...
外顯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顯課程為艾斯納(E.W. Eisner)所創用之名詞,指學校中具有公開、明顯之教育目標的課程內容;通常出現在全國性或地區性的課程指引,或教師所作的課程計畫、教師方案中。簡言之,外顯課程即是學校提供給家長、學生及一般大眾的「教育菜單」,明確地指出學校準備提供給學生的課程內容。
  外顯課程的目標與內容為大眾所知,也獲得某種程度的認同。例如讀、寫、算等基本能力的教學,以及科學、藝術、體育、社會等科目的學習,皆是外顯課程。一般而言,學校日課表中所列之學習內容均是外顯課程。依學習活動安排方式的不同,外顯課程可包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正式課程占有一定的時間,以某種科目名稱呈現,包括各領...
正式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從理論到實際之間,有五種不同的型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及經驗課程。正式課程又稱之為書面課程,係指由教育主管機關正式訂頒、發布成認可的課程;是學校或教師公開承認或公開敘述的部分,也是傳統教育學者最重視的部分。正式課程是外顯的,必須以書面的方式出現,如課程指引、科目大綱、教科書、學習單元等。因此正式課程的特點在於他是官方的、被認可的,有正式規定的,也是控制比較嚴格的。各國為做好課程控制,每個國家都會制定好課程標準或課程綱領,要求學校照著實施;當然各國教育權分配狀況不同,學校擁有的彈性也曾有所差異。
  正式課程在學校的運作,有其結構性,可以分類,但正式課程應包...
學前特殊教育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學前特殊教育課程「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是一套針對0~6歲發展遲緩兒的發展與學習需要而設計的課程,由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王天苗教授所主編。此課程編制是以「發展理論」為主要依據,其中包括「教師用」和「家長用」的《學前特殊教育課程
非正式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的課程結構可又分為實有課程及空無課程兩個部分。實有課程之下,分為外顯課程和潛在課程;而外顯課程又分為正式及非正式課程。正式課程是指由教育主管機關正式訂頒、發布或認可的課程。正式課程係依科目-單元-大綱-日課表等結構在學校運作。非正式課程是指學校在正式課程之外,有意安排與辦理的各項學習活動,其系統及組織較不嚴密但卻較具彈性,甚至可由學生自主學習,例如:運動會、遊藝會、校外參觀、社團活動、各種比賽(班內、班際、校際、區域性或全國性)、展覽會、戲劇表演、電影欣賞、童軍團、合唱團、聯課活動及社團活動等均屬於非正式課程的一部分。這些活動的設計各校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地...
學校本位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本位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九年一貫課程提到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決定各年級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審查自編教科用書及設計教學主...
銜接性(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方面的銜接性即是把課程要素予以接合,而使課程能提供學生較佳的學習遷移與轉換。這有如人體的關節連結身體各部分而使身體運作良好。
  課程學者對「銜接性」一詞的定義不太一致。奧立佛(Albert Oliver)把銜接視為「水平銜接」或「相關性」的同義詞,但他也認為銜接仍舊包含垂直銜接。歐立發(Peter Oliva)則認為,銜接是把教育階段不同層級的課程,如小學、初中與高中,或初中與高中之課程,予以接合。這種接合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涉及單元教材內容的再度出現。此種定義比較接近垂直銜接。奧恩斯坦(Allan Ornstein)與杭肯斯(Francis Hunkins)視銜接為課程層面的...
知覺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德拉(John Goodlad)為了釐清課程決定的各層次關係和說明課程概念體系,曾區分了五種課程: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和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所謂知覺課程乃人們心裡所感知、所體會的課程,是屬於人們心靈中的課程。官方所公布的課程或學校所揭示的正式課程,於實施當中會受到實施者知覺和體會的影響,而使得實施結果亦受到影響。教師和家長們所體會到、知覺到的課程,與官...
多元文化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元文化課程就是為兼顧不同性別、種族、宗教與社會階層等等族群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合理多元價值理想所設計安排的課程。其具體目的在提供少數族群均等的教育機會,使學生認識、接納並肯定文化多元的價值,增進對己文化的反省與對異文化的了解,從而發展學生積極的人際態度,並促成族群的和諧共存。
  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主要有補救模式、消除偏見模式、人際關係模式、附加模式、融合模式、統整模式、社會行動模式以及整體改革模式等。
  補救模式是在主流文化課程之外,另編製安排各種補救學習方案,以充實弱勢族群學生的學習起點,提升其能力與表現。消除偏見模式,旨在調整或袪除主流文化課程內容中可能隱涵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