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導的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葛拉松(A.A. Glatthorn)於所撰〔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一書中,認為古德拉(J. Goodlad)的課程分類概念仍不太理想,於是進一步將課程區分為六類:建議的課程(recommended curriculum)、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支持的課程(supported curriculum)、教導的課程(taught curriculum)、測驗的課程(tested curriculum)和習得的課程(learned curriculum)。
教導的課程乃教師於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所傳授的課程,可由觀察者對教... |
課程的心理學基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基礎設定了課程知識的範疇,並界定了與課程有關的知識來源。課程的心理基礎意指課程學者運用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法及相關的研究工具,建立課程理論並發展課程。換言之,這些學者探討心理學與課程的關係,及其對課程領域的啟示。
課程學者關心教與學的問題,而心理學提供了解教與學之過程的基礎。由於心理學的派別不同,對教與學有不同的著重點,因此影響課程的不同層面。依心理學的主要派別對於課程的影響及啟示如下。 1.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傳統心理學的代表,強調制約的行為及改變情境使學習者表現欲增強之行為的學習方式。這一學派的發展始自桑代克(Edward L. Thor... |
課程內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內容的涵義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有些人把課程內容看成是組成課程的所有學科,這是一種鉅觀的看法;另有人把課程內容看成是包含於某一學科中的特定事實、觀念、原則與難題等,這是一種微觀的看法。就目前的課程文獻來看,微觀的看法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課程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課程內容可以達成不同的教學目標;反過來說,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不同的課程內容來加以實現。 課程內容的決定牽涉到許多不同的因素。下列三者則是最主要的問題。 1.內容概念化的問題:由於研究人員、決策人員以及課程計畫人員對於課程定義的看法不同,他們對於課程內容應如何加以概念化的見解,也... |
點字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語點字是重度視障礙兒童學習國語文的最重要工具。現行國語點字為「注音符號點字系統」,此系統以我國的注音符號為基礎,再以不同的點字記號(圓點、橫線的排列組合)代表注音符號,加以排列而成。阿拉伯數字表示法有布萊葉和安托萬兩種。布萊葉式比較常用,英語盲文、漢語盲文等眾多盲文都使用這種形式;安托萬式主要用於法語盲文。不同語言的盲文對標點、帶音符的拉丁字母以及字母組合有不同的規定。例如盲符⠡,在英語盲文中表示字母組合ch,在德語盲文中表示字母組合au,在法語盲文中表示帶長音符的字母â。點字版由六個凸點組合而成,其名稱和位置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分別是123點和456點。國語點字以注音符號中「聲母+韻母+聲...
|
課程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計畫是從計畫的角度來觀察課程發展與課程設計的工作,即是指課程工作者根據社會文化價值、學科知識與學生興趣,對課程目標、內容、方法、活動與評鑑等因素作的一系列選擇、組織、安排之規劃。
課程計畫的層次可能是全國性的、地區性的,也可能是學校性的或班級性的。因此課程計畫者,可能是學科專家、教育行政人員、課程專家,也可能是學校行政人員或是班級任課教師。 課程計畫所重視的問題,主要包括下述各項: 1.課程工作者應採取何種途徑以建立擬訂教育目標所需具有的價值的原理原則? 2.課程計畫包括那些要素?其要素間的關係如何? 3.課程計畫人... |
學術性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術性課程盛行於一九六○年代,在一九七○年代則漸沒落,而於一九八○年代復甦,如哈佛大學曾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提出核心課程的方案,強調學生必須學習五個學科,包括文學與藝術、歷史、社會分析及更多推理活動、科學及外國文化等。又如最近的派代亞(Paideia)改革方案的觀念,均屬於學術取向課程。
學術性課程目標強調發展個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學校可藉教導具有基本合理結構的各種知識觀點、意義、邏輯關係及教導判斷事實與真理,完成開發理性思考的目標,使個人具有面對各種問題的能力,在社會中智慧地生活。 學術課程中將知識內容視為已經驗證的信念;強調學校課程內容應協助學生建立穩固的博雅... |
教育專業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1994年「師範教育法」改訂為「師資培育法」的變革之後,明訂師資培育的學程需包含普通課程、任教學科/領域專長之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以及教育實習課程,可見其對於師資培育課程的專業精神更為具體;然而,教育專業
|
課程的哲學基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課程領域常有這樣的陳述:「我們要多傳授學生思考與批判的能力」、「學生應該對那些傳統的文化價值重新加以思考」、「學生什麼都不懂,最好還是老師來主導」、「歷史的分量太少了,學生的基本知識越來越差。」以上這些敘述代表的是對知識與教師角色意義的界定,也是個人價值觀的一種表白,實即是課程的哲學基礎之一;可以作為選擇課程內涵、確定課程目標與架構的參考依據,更是個體自我剖析或他人評價的重要指標。
依照杜爾(R.C. Doll)的分類,影響課程設計的哲學觀約有以下幾種:永恆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實用主義、重建主義與存在主義等。這些哲學觀或重知識的經常性與權威性、或重知識與社會的關聯性、... |
課程典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典範可以看作課程學者探討課程的方式,也可以當作教育人員對於教育內容的反省;亦即課程典範透露了教育人士對於人類如何透過教育過程獲得知識與經驗的思考,也隱含了一種引導探究活動的價值與規則的概念架構屬性。自然,所有的課程典範及其分類都有過度簡化內涵的弊病,無法顯示課程本身的複雜性與紛歧點。不過,對於吾人理解基本課程概念與理論的理解倒是頗具參考價值。一般來說,常見的課程典範約有以下幾種:
1.實徵分析典範:此派假設知識是中立的,不含價值色彩。著重課程的技術性層面,模仿工商企業界的勞力分工與科層體制。代表人物為泰勒(R. W. Tyler),強調課程設計的系統性與教學活動的績效。他... |
開放式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OCW)本意是知識開放與分享,中文譯為「開放式課程」就常被誤認為是完整的課程開放。開放式課程是由學校單方向提供自學資源與知識,由學生/自學者可自我訂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需要學習的部份。 關於開放式課程<...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