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課程編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編制(Curriculum Development)「Development」這個詞隱含著開發、創建、發展、形成等意思,它意味著課程編制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考慮到學生不斷會有新的興趣與需要,社會上的各種因素在不斷變化,而且學校本身也在不斷發展,這些都會對學校課程產生重大影響,所以,用「development」這個詞更確切一些。所以儘管我們仍沿用「
|
課程推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推廣(curriculum dissemination)課程改革方案經過過程研究發展小組人員所規畫設計的「課程發展」之後,下一個有待決定的課程改革問題,是如何推廣此依課程改革方案。所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本所簡介2 課程理念3 教育目標4 課程結構 本所課程結構由五大類學習內容構成:課程與教學基礎課程、學理基礎課程、研究方法論、
|
教學歷程本位的課程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歷程本位的課程發展(teaching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目錄1 一、學校教師角色2 二、教師專業文化3 三、教師即顛覆者4 四、沒有實質變革的革新5 五、教師即教室研究者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一、學校教師角色事實上,學校教師可能扮演教練、發展者、中介的媒介、研究者、被動的應變者等角色,而這些學校教師角色往往與政府所委託的課程改革推動者心目中所認定的學校教師角色相關,並且與其對學校教師所持...
|
台灣社會科的課程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的教育界深受此一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的影響,乃於一九九七年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目前有許多專家學者、社會人士及教育實務工作者正分工合作推動課程綱要修訂,此一運動又名九年一貫新課程改革。台灣地區的教育改革,最早可追溯到民間對教育改革的推動與努力;第一波教育改革重點為理念的衝擊,四一○教改聯盟是...
|
建構主義課程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主義的起源是多學科的,含有語言學、心理學、科學、社會學或哲學。此派的中心思想在於,知識是個體身處於一種社會情境下,對於人類行為、社會體制的主動建構結果。這種知識觀塑造了該學派的獨特性,對於客觀知識與真理存在的論點也帶來很大的挑戰。
建構主義的知識論對學校知識與教導內容(課程)也有影響。知識的客觀性與事實性喪失傳統的優勢地位,而為另一種觀點取代;個人的學習舉足輕重,如同柏格耳(P. Berger)與陸克曼(T. Luckmann, 1967)所言,在一種「實體的建構」下,教學不再是客觀、文化認可的知識體傳遞,而比較像是一種協助個體自我建構、自我解釋的過程,亦即從精熟知識內容... |
補償取向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補償教育(compensatory education)係指為文化不利(curtureally disadvantaged)兒童設計不同教育方案,以補償其幼年缺乏文化刺激的環境,進而減少其課業學習困難和增進課業學習能力。補償教育之所以重視弱勢族群或文化不利兒童,其基本的假設在於這些兒童在幼年生活都有文化剝奪現象,在語言發展上都有顯著不利的狀況,因而影響到爾後進入小學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讓這些兒童有學習成功的能力和機會,不要讓他們成為學習的失敗者或落後者,政府應該極力給予協助,以強化其學習條件和機會。不管補償教育方案採取何種方式,其主要目標都有其共同之處:1.所有方案都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補...
|
理想的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deal Curriculum古德拉(J. Goodlad)為了釐清課程決定的各層次關係和說明課程概念體系,曾區分了五種課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
|
懸缺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懸缺課程
|
統整型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柏恩斯坦(B.B. Bernstein)依課程內容之間的疆界(boundary)或隔離(insulation)強度,將課程作成畫分的類型之一。如各種內容間疆界隔離不明顯(所謂弱的分類),或供學生選修科目多(所謂弱的架構),則這種課程類型,便是所謂統整型課程。(參見「聚集型課程」)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