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285 ms
共 1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課程領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研究」到底是一個「領域」(field)或「學科」(discipline)或是「學域」(area of study),雖然有爭論,但是一般而言「課程領域」已是被人們廣泛使用著的一個詞。這個詞代表著許多不同人員的參與及投入,包括理論研究者、實際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等,設法提出、發展、研究和(或)批判學校及教學情境中,應該教和學什麼經驗和內容。
課程領域的系統研究乃是二十世紀初期的事;在工業化社會後,因受科學管理理論的影響,逐漸為人接受成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這演進的過程中,巴比特(J.F. Bobbitt)的貢獻最大,他提出了相當系統化的課桯理論及課程研究的科學方法,把生產界... |
NCSS課程標準的主要內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CSS課程標準的主要內涵 一、課程目標方面NCSS的課程目標強調以學生為主題,以生活經驗為重心,並注意到公民教育的課題。其具體目標可依照年級順序(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分成:(一)幼稚園~三年級:1.使學生能了解自己。2.使學生能了解群己關係。3.幫助學生發展對外在世界的感受力。(二)從四~六年級1.能了解美國歷史、美國地理、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的內容。2.能了解政府組織簡單...
|
課程綱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綱要(Curriculum Guidelines)目前九年一貫課程係以「課程綱要」代替「課程標準」,以降低政府對課程實施的規範與限制,讓學校教師對課程的...
|
個別化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別化課程指為適應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以使不同學習者得以循不同途徑達成某些學習目標的課程設計。
個別化課程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彈性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首先考量學生的興趣、能力、經驗等個別差異,擬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選擇教材內容。針對全班學生的平均能力水準,可訂定基本目標與相應的基本學習內容,要求所有學生達成此基本目標。然而,由於學生的學習速率不同,能力較佳者與較差者學完基本內容所需的時間可能差距甚大。為顧及各學習單元教學的進度一致,並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興趣差異,教師便為提早完成基本內容者設計加廣、加深課程;也為學習較緩者安排補救課程。如此一來,既可使全體學生達成共同的基本目標,... |
科學的課程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的課程理論(scientific curriculum theory)科學的課程理論又稱為理性的課程理論(rational curriculum theory)。對於崇尚科學或理性的課程論者看來,我們彷彿已經了解人類行為或人類的歷史,因此可以為每一特定年齡階段的學校教育規定某種
|
實用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用課程指課程的目的及內容偏重實用性而非理論性。早期的課程多半屬理論性及不涉及實用的科目,但這種傾向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理念的課程,自工業革命後有了轉變。目前課程中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或就業,這些課程即屬於實用課程。例如工商業的製造技術、會計、打字等技藝,以及駕駛、修理家電、烹飪等科目具屬實用課程。實用課程並非完全欠缺理論,而是不以理論探討或不涉及新知追求為特色,因此偏重理論的應用層面、日常生活上的實用、技能與技術。大學功能轉變到要顧及學生就業所需時,以追求高深學問為目的的大學教育也納入了相當多的實用課程。
|
NCSS課程表準的產生背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是一種二十一世紀所設計的社會科課程標準(charting a course:Social Studies for the 21st century)。雖然各國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在進行,社會科教育界也不例外:然而在社會科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非常關鍵且核心的議題是:什麼是教師應該教和兒童應該學的事?大多數的研究報告卻都把它忽略了。易言之,即是近來社會科研究報告似乎都不去處理老師該教甚麼?學生該學甚麼?乃至於社會科課程的標準安在等問題。NCSS係針對上述...
|
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原則有效教學的要件涵蓋諸多範疇與層面,包括教師、學生、課程與教學活動;其中,特殊兒童課程的選擇、設計與研發乃是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特失教育課程係指為滿足各類特殊兒童的個性差異、身心特性與教育要求而發展或設計的各種學科、計畫、方案、活動及教學材料等。 一、特殊兒童的特殊學習需求...
|
課程改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改進的目的在提高價值及品質優越性,使之更好、改善及充實的義涵;而改變只是改變某一種狀況,其結果可能變好,亦可能不好。因此課程改進是指因課程之變化而導致課程改善,使課程變得更好、品質更佳或更充實,而且被視之為有價值的改變。
在課程改變的過程中,隨時都有課程改進發生的可能性。從最簡單的課程改變,以一個新的課程要素替代另一個已存在的舊要素,或以多個新的課程要素替代舊要素,漸漸增加到針對可能促進課程品質的有利因素均加以改變,至要求改變教材、改變支持系統、重組組織結構,或根本改變實施者的價值觀等難度較高的改變均有可能發生課程改進。 課程改進的過程,可以先評估目前課程目... |
兒童中心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中心課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深受20世紀前半盛行於歐陸之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美國學者John Dewey (1859 –1952)與William H. Kilpatrick (1871–1965)於20世紀初期所倡導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以及1960年代興起之人本心理學所影響。 依存在主義,人之所以能彰顯其「存在」之價值,乃因能完全自由的選擇與決定。而當個體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才能學會為自我的選擇與行為負責。因此,存在主義之下的課程實施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即讓學習者學習去做選擇,並為自我之選擇負責。 至於John D...
Kilpatrick, W. H. (1918). The project method.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 319-334.
Rogers, C. R.(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olumbus, Ohio: Merril.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