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23.55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封神演義》第二回:「今天子不知為誰人迷惑,興師問罪于善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迷惑。如:「眩於名利」、「以術眩人」。《禮記.中庸》:「敬大臣則不眩。」《漢書.卷九.元帝紀》:「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般指能害人性命、迷惑人的鬼怪。元.石君寶《紫雲亭》第三折:「我本是個邪祟妖魔,他那俏魂靈倒將咱著末。」《西遊記》第二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迷惑。《說郛.卷六○.玄中記》:「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
撥雲見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釋義3 3.用法4 4.義近.義反4.1 義近4.2 義反5 5.例句 1.出處 施耐庵.水滸傳一二回︰「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雲見日一般。」 2.釋義 雲霧散開,見到太陽。 3.用法 比喻心中迷惑,經人一說突然轉為明朗。也比喻在險惡不明的環境中突然有好轉。 4.義近.義反 義近 茅塞頓開 義反 天昏地暗、暗無天日、迷惑不解 5.例句 這個題目經過老師一番提醒,總算是撥雲見日,有很大的前進空間。
漣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矩,而且此種效果可以擴散到其他同學身上。而老師的憤怒和威嚇並無法改變情況,只會造成學生的不安、焦慮與迷惑。且他發現漣漪效應在開學的第一天最顯著,並隨著時間而漸漸消失。一般善於教室管理的教師有許多共同行為特徵,而責罰某一學生時避免產生漣漪效應就是其中之一。康尼對漣漪效應加以解釋:教師責罰某一學生後,對班上其他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教師在責罰某一學生時,不但情緒上表示怒,且言詞上也對學生人格加以批評,這樣不但未能糾正該生錯誤的行為,反引起其他學生對他的同情,甚至於因此對教師的做法產生反感。所以教師責罰學生時最好避免在憤怒下...
迷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迷惑
隨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
利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太史公曰》:「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禁不得這班小人,在旁邊唆撥,難免他利令智昏呢!」也作「慾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迷惑。《呂氏春秋.孟夏紀.誣徒》:「昏於小利,惑於嗜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