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妖言惑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怪誕的邪說去迷惑眾人。《周書.卷五.武帝紀上》:「洛州民周共妖言惑眾,假署將相,事發伏誅。」《紅樓夢》第六七回:「世上這些妖言惑眾的人怎麼沒人治他一下子。」
恣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
情人眼裡出西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情愛所迷惑,對心愛的或欣賞的人,覺得其無處不完美。[例]情人眼裡出西施,她的一顰一笑,都足以讓男友陶醉不已。
智者不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智慧的人不易被迷惑。「智」文獻異文作「知」。《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片樹葉遮住眼睛,就無法看到眼前高大的泰山。比喻為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無法認清全面或根本的問題。如:「凡事要多從不同角度思考,以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作「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若有所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情悵惘,有所失落的樣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句下劉孝標注引《典略》曰:「悵然若有所失。」《紅樓夢》第六回:「彼時寶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也作「若有所喪」、「若有所亡」。
眼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凸有彈性的構造,可調節焦距,晶體周圍的懸韌帶可固定晶體的位置。3. 角膜-情人的眼總是波光璘璘,讓人迷惑不已,這就是角膜,一般稱為「黑眼珠」,它是覆蓋眼球的透明膜,位於眼睛的最外側,厚度約為0.1公分。其作用在維持眼睛的一定形狀,並將光線予以屈折,匯集在眼底。除可保護眼球之外,是把『平行光線折射入於眼睛的第一道關卡』。4. 水晶體-直徑約1公分,形狀有如圍棋子,是透明的晶狀體,水晶體是凸透鏡形狀,能夠『變薄變厚折射光線,並聚焦在視網膜上』5. 視網膜-厚度約為0.03公分的透明膜,這是將『光線顯現為影像』的最重要部位,位...
不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迷惑。《論語.子罕》:「知者不惑。」《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慾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排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進攻球員中的任何一位。一個優秀的二傳手能深刻理解這一點,不僅能二次球進攻或者傳快攻,還可以能夠設法迷惑對方球員。5-1進攻陣型實際上是6-2陣型和4-2陣型的混合:當二傳手在前排時,看起來與4-2陣型相似;當二傳手位於後排時,又與6-2陣型相似。 外部連結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