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推託、推卸。如:「委過於人」、「推委責任」。《晉書.卷一○六.石季龍載記上》:「此政之失和,朕之不德,而欲委咎守宰,豈禹湯罪己之義耶?」
水性楊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你敢道一個沒!(旦)沒!(末唱)你休得強惺惺3>,楊花水性無憑準。 〔注解〕 (1) 忒煞:太甚、過於。忒,音ㄊㄜˋ。 (2) 罰咒:立誓。 (3) 惺惺:虛情假意,扭捏做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角也就是小於90度的角,我們稱為銳角,在這兩者的判別上較容易,而老師可利用三角板來做教學工具,當大過於三角板的直角時,即為銳角的樣貌,當小於三角板上的直角時,則為銳角。最後則可提供各式的題目,讓學生判別出角度為何種分類,另外也可在直角的位置標上”┌”此符號。(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角英文關鍵字:Degree 參考資料註1 John A. Van De Walle/著,張英傑、周菊美/合譯。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2005年初版,頁600~602。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註2蔡秉樺/著。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
拍案叫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柳絮之題,又限出幾個調來,寫了綰在壁上。眾人來看時,以柳絮為題,限各色小調。……寶釵笑道:「終不免過於喪敗。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纔不落套,所以我謅了一首來,未必合你們的意思。」眾人笑道:「不要太謙,我們且賞鑒,自然是好的。」因看這一首〈臨江仙〉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湘雲先笑道:「好一個『東風捲得均勻』。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眾人拍案叫絕,都說:「果然翻得好氣力,自然是這首為尊。纏綿悲戚,讓瀟湘妃子;情致嫵...
萬劫不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梵網經菩薩戒序》1>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2>造罪,殃墮無間3>。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代深悔。 〔注解〕 (1)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梵網經菩薩戒序》:《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簡稱《梵網經》。本書內容卷上前有〈梵網經序〉一篇,標為晉.釋僧肇撰,而〈梵網經菩薩戒序〉則置於卷上末與卷下之間,未注明序為何人所作。按今所見《梵網經》為...
寥寥無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寥寥可數注音︰ㄌ|ㄠˊ ㄌ|ㄠˊ ㄎㄜˇ ㄕㄨˇ漢語拼音︰liáo liáo kě shǔ釋義︰猶「寥寥無幾」。見「寥寥無幾」條。 01.清.方苞〈請矯除積習興起人材劄子〉:「臣竊見本朝敬禮大臣、優恤庶官遠過於前明,而公卿大臣抗節效忠者,寥寥可數。」 02.清.汪師韓《詩學纂聞.謝詩累句》:「池塘園柳之篇,白雲綠篠之作,亂流孤嶼之句,雲合露泫之詞,披沙撿金,寥寥可數。」 參考詞語︰寥寥無多注音︰ㄌ|ㄠˊ ㄌ|ㄠˊ ㄨˊ ㄉㄨㄛ漢語拼音︰liáo liáo wú duō釋義︰猶「寥寥無幾」。見「寥寥無幾」條。 01.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四.纂輯類》:「叔用《具茨集》寥寥無多...
冗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辭枝蔓而長。如:「這篇文章過於冗長而欠精鍊。」
委曲求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重;不自我誇耀,凡事易成;不驕傲自矜,反而能夠長久。急於張揚顯溢,反而引起無數的紛爭。求全之道,莫過於「不爭」,聖人不與人爭,天下反而沒有人可以與他爭。所以老子認為古人所說的:「曲則全」,就是說委曲就可以保全,這絕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可以達到的。後來「委曲求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委曲自己,遷就別人,以求保全。
月暈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好,但在美術音樂方面的表現只是普普,但因為他平時表現優異,老師對他的印象很好,給他的評價可能就會高過於在美術及音樂表現更優異的同學。「月暈效應」(Halo effect)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因對他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不是實際上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當一個人留給他人的印象是...
物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