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72.09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法炮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依照古法製藥,後多指依照往例或現有的方法辦事。[例]那個歹徒多次騙錢成功,又打算如法炮製騙人時,終於還是被警察逮個正著。
得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隴石,復欲得蜀﹄,我每次發兵,頭髮便多白了一些。」從此以後,人們每次見到有人貪得無厭,要了這個,又要那個,就說他是「得隴望蜀」。這個故事原來的內容,是說劉秀攻下隴後,又想得到蜀,站在統一國家的立場,並沒有錯。 釋義但自從【得隴望蜀】被引申成為成語之後,意思就單純的成為【貪得無厭】了。我們在應用它的時候,必須要用在想得到一樣東西,得到後又想進一步得到另一樣東西,永無止境和滿足的時候,換句話說,這句成語已經專門的用在壞的習性和作風上了 相似詞貪得無厭、得寸進尺、求索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 例句 胡將軍存了個「得隴望蜀」的意思,...
一日三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采葛〉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內容是:那個人採葛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月啊!那個人採艾蒿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季啊!那個人採艾草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年啊!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後來「一日三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思念心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的、那個。同「其」。如:「大放厥詞」、「允執厥中」。《書經.禹貢》:「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文選.賈誼.弔屈原文》:「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異曲同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殊途同歸辨似: 「異曲同工」及「殊途同歸」都有方法或途徑不同,但最後結果卻相同的意思。 「異曲同工」側重於表現出的效果相同;「殊途同歸」側重於所達到的目的相同。 異曲同工 殊途同歸 辨似例句 ○ ㄨ 這兩篇文章,儘管風格截然不同,但在表達技巧上卻有~之妙。 ㄨ ○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不管我們從那個入口走上步道,都可以~到達頂端的涼亭。
然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折連詞。用在子句頭,表示雖然有前句所敘述的事情,卻亦有末句所表達的狀況、行為等。《管子.兵法》:「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文明小史》第四九回:「再說安徽省雖是個中等省分,然而風氣未開,諸事因陋就簡,還照著從前的那個老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頂撞。《金瓶梅》第五二回:「你討得頭錢,分與那個一分兒使也怎的?交我扛了兩句走出來,不想哥這裡呼喚。」
盲人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般涅槃經.卷三○》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1>大臣受王敕2>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3>。」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4>;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5>;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注解〕 (1) 爾時:那個時候。 (2) 敕:音ㄔˋ,命令。 (3) 示竟:展示完畢。 (4) 萊茯根:蘿蔔。萊茯,同「蘆菔」。 (5) 木臼:木製的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那、那個、那裡。與「此」相對。如:「彼時」、「彼處」、「厚此薄彼」。《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橫此大江,淹彼南汜。」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卜子修是初出茅廬的人,得了那個差使,猶如抓了印把子一般,倒也凡事必躬必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