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7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后氏」。 (2) 橐耜:橐,音ㄊㄨㄛˊ,盛土的器具。耜,音ㄙˋ,土的器具。 (3) 九雜:指多次匯集天下諸水。九,表示多次。 (4) 腓无胈:小腿股無肉。腓,小腿股。胈,音ㄅㄚˊ,小腿股的肉。 (5) 脛无毛:小腿上沒有毛。脛,小腿。 (6) 甚雨:驟雨。 (7) 櫛:梳頭髮。
愚公移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北山愚公苦於家門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攔出路,因而率領子孫挖掘土石,決心平二山。後天帝為其真誠所感動,於是命夸蛾氏二子背負二山,移去他地。見《列子.湯問》。後以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艱難,自能成事。如:「這件事確實不易,但如果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怕不會成功嗎?」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甚囂塵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軍甚囂且塵上矣。」也就是說:「晉軍營裡喧譁嘈雜,塵沙飛揚。」伯州犁解釋說:「這是晉軍正在填滿水井,平爐灶的徵候,代表他們即將行動。」所以「甚囂塵上」原來是指晉軍作戰前的準備情況。後來「甚囂塵上」被用來形容傳聞四起,議論紛紛。如《續孽海花》第三三回:「常肅道:『我才剛說的,因為時世艱難,風潮震盪,內憂外患,相逼而來,瓜分之聲,甚囂塵上。』」 亦用來指極為猖狂、囂張。如:「當前社會關說之風甚囂塵上。」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寒而慄」原作「不寒而栗」。據《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義縱》載,義縱是西漢武帝時的一個官吏,他執法嚴厲,殺人無數,被司馬遷列為「酷吏」。義縱的姊姊是個醫生,她治好了太后的病,得到太后的寵幸,義縱也從此踏上仕途。因為義縱執法不講情面,替朝廷除了不少地方勢力,所以獲得賞識,官運一帆風順。義縱擔任南陽太守時,都尉寧成掌握關稅大權,所以為所欲為,沒人敢得罪他。義縱知道寧成的惡行後,就決定從此人開始好好整治南陽。寧成也知道義縱的手段強硬,不想得罪他,於是在義縱上任之時,帶領眾人在路旁恭敬地迎接。義縱知道寧成只是想要拉攏自己,就對他不理不睬。上任之後,義縱著手收集寧成犯罪的證據,逮捕寧成,將他家的...
嘔心瀝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妻兒,如此用盡心血,極盡辛勞,時時自我警惕,奮發圖強,準備殺敵報仇雪恥,這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消滅除貪暴的人。這裡的原文就用了「瀝血叩心」,來比喻「費盡心血,極盡辛勞」。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嘔心瀝血」,用來比喻費盡心思,用盡心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挖掘泥土的器具。下部似鐵而微曲,上有木柄,可持以剷土。如:「圓鍬」。《水滸傳》第一回:「汝等從人,與我多喚幾個火工人等,將鋤頭、鐵鍬來掘開。」
倚老賣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謀取宋室江山。楊家一門效忠宋朝,屢次阻止金兵進犯,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因此王欽若決定,要奪取宋室,必先除楊家。於是王欽若命令女婿謝金吾,以修築御街為由,擅改詔書,拆毀楊家的清風樓。清風樓本是奉聖旨而興建,象徵著楊家對於朝廷社稷的功業。王欽若想藉此種羞辱,騙回駐守在瓦橋關的楊六郎,然後將他誣陷殺害。面對清風樓被拆,佘太君雖然十分感嘆,但仍修書給兒子六郎,要他切勿回京,以免中了奸人之計。六郎不聽勸阻私自離開,回京後果然被捕。忠僕焦贊一怒之下,殺了謝金吾,結果也被逮捕。六郎的岳母得知女婿被陷害,便入宮面見皇帝為六郎平反。此時一名金國奸細被抓,從他身上找到一封書信,揭穿了王欽若實為金國奸細的真實身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平、使平坦。如:「夷為平地」。《左傳.成公十六年》:「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國語.晉語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風燭殘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河南、漢水之間,愚公住在兩山之北,兩座大山的阻擋使他出入非常不便。高齡九十的他,於是率領著家人,一地想把山平。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笑著阻止他說:「你真傻啊!你以為自己還能活多久?別說把山剷平,我看你連稍微毀損它的能力都沒有。」愚公聽了並不為所動,仍是繼續堅持下去,終於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把兩座大山給移走了。 「殘年」一詞即見於智叟嘲笑愚公的話:「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是說愚公九十歲了,能存活的日子本來就不多,不可能做出什麼成績。 「殘年」即指暮年、老年。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風燭殘年」,用來形容人身體衰弱,不久於世的晚年,例如清代小說《蕩寇志》第七六回:「...
披肝瀝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宣帝突然病死,登基的靜帝年方八歲,無法親政。當時朝廷之中,以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政治聲望最高。鄭譯和劉昉等大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擬一份假遺囑,稱宣帝讓楊堅代為攝政,輔佐靜帝。後來楊堅藉詔書的名義,接管了京師的軍隊,並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