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30.10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易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移、易,均有變換之意。移易日比喻奸臣盜弄大權,顛倒是非。《晉書.卷五九.齊王冏傳》:「趙庶人聽任孫秀,移易日。」也作「移徙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戴,頂著。戴指立於地間。常表示仇恨之深。《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
下無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本事高強,沒有對手。《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下無敵。」《三國演義》第七七回:「公平昔自以為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
鼓樂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奏樂的聲音非常響亮熱鬧。《三國演義》第一六回:「令宋憲、魏續一同韓胤送女前去。鼓樂喧,送出城外。」
地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家以地代表自然,自然具有德能,故地有情,也有心,地之心簡稱心。宋儒張載主張人合一,人應得心為心,才能心體萬物。他的四句教中提到:「為地立心」(〔張子全書‧近思錄拾遺〕)就是強調人之心要與地同其大。
  張載認為:「地之心者,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地之心也。」(〔易說篇〕)故地之心,在於地好生之德,故心亦可稱為德。又說:「有德,然後地之道,可一言而盡。」(〔道篇〕)若捨德,則地無道,萬物寂滅。在〔神化篇〕又提到:「神德,化道;德其體,道其用。」由此可知,地之心以德為體,以道為用。有創生之德,仁被萬物。而為了維繫生生不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地。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牋〉:「乃知壤之所生,誠有自然之妙物也。」《西遊記》第四回:「名是齊大聖,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在壤之間,收他的邪心。」
2.比喻相隔懸殊。如:「壤之別」。《幼學瓊林.卷一.文類》:「勢易盡者若冰山,事相懸者如壤。」
昧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騙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金.馬鈺〈滿庭芳.行屍走骨〉詞:「鎮日謾昧地,不顧神明。」也作「昧地謾」。
立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均借指帝位。繼立極指繼承皇位。宋.朱熹〈大學章句序〉:「則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無變異。《魏書.卷三六.李順傳》:「各秉文而經武,故平而地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基督教稱上帝的國度為「國」。如:「國近了。」
2.理想完美的世界。如:「柏拉圖式的國,可能實現於未來嗎?」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