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工作滿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作滿意目錄1 由來2 定義3 理論重點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由來此一理論當時乃是採自於激勵理論以及需求理論的延伸,如:馬士洛的需求層級理論、激勵保健理論、期望差距理論等等,因此對於上述時期階段的理論探索甚深。 定義傳統上「工作滿意」的定義,乃是由1935年Robert Hoppock所作之界定。他指出由於當時在此項概說的知識有限,因此必須注意到形成適當定義之困難。然而,他將「工作滿意」定義為心理的、物理的、環境的情況組合,而使得人員說:「我滿意...
|
范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了這部史學名著。此書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曄被殺,當時《後漢書》志稿乃范曄請謝儼代作,稿雖完成,但謝儼恐范曄之禍及於己身,匆忙將志稿毀掉,宋文帝追之不急。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章太炎認為,「史、漢之後,首推後漢書」。陳寅恪曾說:「蔚宗(范曄字)之為後漢書,體大思精,信稱良史。」《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四史」。由於劉裕子彭城王劉義康長期執政而受到宋文帝猜忌。元嘉十七年(440年),文帝以「合黨連群,陰...
|
朱天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翻譯家。生長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家庭,朱天心高中時代就開始創作,作品多發表於《中國時報》,並受到當時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的甚大重視。1977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方舟上的日子》,與就讀北一女時寫成的長篇散文《擊壤歌》,使她受到文壇矚目。尤其《擊壤歌》可謂台灣高中版的《未央歌》而引發風潮。朱天心大學就讀於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成為專業作家,她和姊姊朱天文在1970年代末期創辦了「三三集刊」,對當時社會上的文藝青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朱天心的作品曾經多次獲得...
|
劉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劉歆,(約前50年-後23年),字子駿,西漢末年人,劉向之子,後改名劉秀,因當時有人預言「劉秀」將會取代王莽,恢復漢朝,曾被一度認為預言中的「劉秀」乃是劉歆,但後來事實證明「劉秀」乃是漢光武帝劉秀,並非劉歆。 事蹟 劉歆在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劉歆跟隨其父劉向整理秘書,他將左丘明的《左傳》(即《左氏春秋》)拿去解釋孔子的《春秋》,清代學者劉逢祿乃懷疑《左傳》遭到竄亂,引起論戰。康有為認為東漢以來經學,...
|
史可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諸府縣、總督漕運、南京兵部尚書等職。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四月,清兵入關,當時史可法是南京兵部尚書,為留在首都的百官之首,當臣子們知道崇禎駕崩,且對新帝的推選有所爭議時,以史可法為首的大臣們,主要打算就是「聯虜平寇」。期盼能借清軍之力,消滅李自成叛軍,再找方法救國。五月,多爾袞勸降,史可法寫了「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於是在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史可法於揚州城破後被俘,清軍也展開了十日屠殺。史可法曾為左光斗的學生,像左忠毅公軼事就曾提及,並述述史可法與其師左光斗的深厚情感。 評價清高宗以其忠...
|
現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發展於歐美的一種舞蹈。特點在強調舞蹈的自然、自由與美的表現,是對當時芭蕾舞的一種反動。[例]現代舞內容豐富,變化多端,深受年輕人喜愛。 △近代舞、新舞蹈
|
丹大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安東貞美為加強治理蕃務並嚴格監控布農族群,於是於1915年架設通電的電網以包圍住花東的布農族區域,各地駐在所徵招民眾參與無償公投(即義務勞動),並改變農族的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念,部落族人極為不滿。當時的胡庫胡庫社(位於丹大社東南方的小社)有拉米立岸氏者,參與部落的獵團打獵,沿途獵場時夢不吉,乃中途退出並且返回部落。當他經過某一工寮見羊群時,隨一時歹念偷宰羊隻,被後來返回部落的獵人發現,隨難容於部落。他為了解決個人與部落之間的矛盾,乃集結胡庫胡庫社及附近的小社壯丁於1917年1月8日早晨將日本駐在所的...
|
心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貧血、神經系統失調或過度勞累而引起心跳加速、心律不整的症狀。
2.心中驚恐害怕。如:「思及那次強烈颱風肆虐,摧枯拉朽的恐怖情況,至今猶教人心悸。」《鏡花緣》第六六回:「若非當日見機,早早逃避,豈能活到今日!一經回想,尚覺心悸。」
|
鬧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夠設定時間,當時間到時會發出聲響提醒人的時鐘。[例]家裡的鬧鐘每天早上六點準時作響,提醒全家人該起床了。 △定時鐘
|
大坌坑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註四)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河濱、海口或湖濱,是一種適應海洋、河口和河湖性自然環境的文化。當時的人類以海邊、河口的的台階地或沙丘作為聚落所在,發展出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以漁獵、採集為生,並開始種植一些根莖類植物作為食物,為原始農業的開端。(註一)(註二)(註三)(註四)大坌坑文化的石器,除了以打製而成的石斧、石刀、礫石砍伐器之外,也出現了磨製的石斧、石錛和石鏃和網墜等,也使用骨角器和貝器。此時期的人類已經會燒製陶器,不過技術尚未成熟、火候較低,燒製的陶器大都粗糙鬆軟,顏色呈現暗紅、橘紅、或深褐,以罐和缽為主...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