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科學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唯實論在教育哲學領域中自成一派。一般教育上的唯實論,經常提到的有人文唯實論(Humanistic Realism)、社會唯實論(Social Realism)及感覺唯實論(Sense Realism);但有的學者將後二者與科學唯實論相提並論。唯實論者相信,認識的主體與認識的客體是不相隸屬的二個實體;被認識的客體是獨立於認識的主體個人之外的。科學唯實論者以為經由科學的研究,一個獨立的,實在的存有,已被揭露出來。人的認知活動是不會改變此一獨立而實在的存有。由於科學日益發展,經由科學研究而得來的知識,在教育內容上就應給予一個應有的地位。此外科學研究的方法、程序、思考方式,均應讓學生有所明瞭。...
|
稽實定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稽實定數一辭見於〔荀子‧正名篇〕,意指根據事物實質變化,以決定事物數量的原則。這裡「稽」是考察,稽核的意思,「實」是指事物的實體、實質,「定」是決定,「數」是指數量。〔正名篇〕說,事物的名稱原無一定,全賴約定俗成。指稱事物時根據約定俗成,則為合宜(如稱馬為馬),不根據約定俗成則不合宜(如指鹿為馬)。如此名稱原無一定實指之物,根據約定俗成則有一定實指之物,即所謂「實名」。如此名實相符,使人易於了解,可說是「善名」。此外,有時同一事物,卻有不同變化(如同一人有生老病死等變化);或者不同的事物,卻屬同一類型(如兩匹馬均是馬),則會產生不同的名實關係,〔正名篇〕說:「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
|
事實資料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簡要的文字來概括無法用數值表示事實的定性資料。
|
存在的實在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人類學家克婁伯(Alfred Louis Kroeber, 1876~1960)在其〔超有機論〕(The Superorganic, 1917)一文中,提出有四種現象都是實在的:
1.質與力的現象:「無機的」(inorganic); 2.生命的現象:「直接有機的」或「生命的」(directly organic or vital); 3.意識的現象:「心理有機的」或「心靈的」(mentally organic or psychic); 4.社會生活或文化的現象:「文明的」或「超有機的」或「超心靈的」(civilizational o... |
實驗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驗美學是實驗心理學中一項研究,以物理和數學概念為基礎,實驗審美方面的若干事項。此項研究的創始者為費希納(G.T. Fechner, 1801~1887),費氏原有「實驗心理學之父」的稱號。
美學在哲學中原是由高層次開始,探討審美品質,以心靈或精神的成分為主。費希納改用科學實驗,必須從低層次開始,將觀察項目限定於感覺和知覺;而且必須將實驗盡量簡化,如是所謂之實驗,也只在以刺激引起反應方面的觀察並衡量。所用的刺激是經人工設計的形狀、線條或色調等屬於繪畫領域的材料,或是字母、母音、子音等屬於詩歌方面的材料;也有聲調、弦樂等屬於音樂方面的材料。實驗前用隨機取樣選出受試者,不以有無藝... |
實驗者誘發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學習策略中的精緻化策略有兩種情形存在,一是由實驗者設計某個心像後提供給學習者學習,並要求學習者只用該心像來將配對的材料加以記憶(參見「實驗者外加策略」);另一個情形則是教導學習者自己產生學習策略,運用視覺心像或語文心像來聯結需要配對的材料 ,這種方法稱之為 「實驗者誘發」。瑞斯(H.W. Reese)一九七七年的研究指出:實驗者外加心像有助於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學習;而實驗者誘發心像則較有助於高年級學生或成人的學習。年幼的兒童因自己尚無法運用策略來幫助學習,因此需要較多的支持與協助;而年紀較大的兒童可以自己產生心像,如果實驗者還是一直提供策略時,可能反而對學習者形成干擾,有礙學習者...
|
實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部紮實不空心的。
|
拶腹實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很紮實、很實在的樣子。例:起屋打地基愛拶腹實落,恁樣起个屋仔正堅固。(蓋房子打地基要很紮實,這樣蓋的房子才堅固。)
|
充實性成人教育方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充實性成人教育學程是一種補救式的成人教育,經由某一課程或混合多種課程的設計,使文化及社會不利的成人接受補救教育。此學程的實施包括成人基本教育、少數族群教育、移民教育、第二機會教育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補償這些施教對象,因文化及社會之不利所造成的低成就與缺乏謀生基本技能。以成人基本教育而言,幾乎所有先進國家都將其列為成人教育服務的主要部分,以增進人民語文、數學及社會生活的技能;例如荷蘭即立法明定此種教育是日常生活及成為人所必備之教育,尤其對文化不利之少數族群更需以此種教育方案,使其有機會融入荷蘭社會。同樣地,在歐美很多國家的移民教育、少數族群教育也都強調此種功能。至於第二機會教育,係針對錯失機會...
|
教育的實驗趨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實驗趨勢,主要是指美國進步主義者進行教育實驗的取向。教育實驗的興起,係受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早期著作的刺激,但由於每項實驗著重的思想成分不同,因此其趨勢也各有不同;然大致可分為重視個人取向與重視社會取向兩大類。
重視個人取向以詹森(Marietta Johnson)及帕克赫斯特(Helen H. Parkhurst)為代表。詹森於一九○七年在阿拉巴馬州的懷厚帕(Fairhope)開創了一間私立的實驗學校,試圖實踐盧梭「有機教育」(Organic Education)的觀點,因此這間學校就稱為「有機學校」(Organic School)。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