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眼動心身重建法(EMD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覺、想法。5.建立階段:以指導語協助個案建立新的正面認知,以取代先前的負面認知。將創傷事件與適應性信念連結起來。6.交替階段:要求個案同時想像創傷事件和正面認知,並在心裡做一次全身掃描,檢視其緊張程度。7.維持階段:準備結束治療,若有未及完全處理的情形,會要求個案以寫日記、鬆弛訓練或想像技術做為家庭作業,並於下次治療時與治療師進行討論。8.再評估階段:總體評估治療效果與治療目標是否達成,並訂定下次之治療目標。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眼動心身重建法英文關鍵字:EMDR 參考資料1.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
MQ_(Moral_Quotient)_道德智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Q(Moral Quotient)道德智商達人:具有良好的品德,並有禮貌體貼、尊重寬恕、忠心誠實、負責合作等良好情操美德,且能實踐,有具體事實者。 何謂MQ?道德智商是指一個人的德性水準或道德人格品質,指的是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也就是個人擁有強烈的倫理信念並且能夠確實實行之。中國傳統社會所說的四維八德,就是個人最核心的道德天性,若將其轉化為現代的詞彙,也就是MQ所說的博愛、互助、服務、誠實、禮貌、孝順、包容、自制等美德德目。道德智商的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恕、誠實、負責、平和、忠心、禮貌、幽默等各種美德。 我們常...
輔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自專業的經驗與價值,代表大多數輔導專業人員的觀點,因此原則成為專業角色、功能及活動有關的基本假定或信念的體系。根據此原則的特質,輔導工作發展出以下幾項基本的哲學信念:(一)輔導工作的目標來自民主社會的需要及價值觀。(二)輔導工作尊重個體的價值、尊嚴與獨特性。(三)輔導工作是教育計畫中獨特而重要的一環:輔導工作不但接受個體的獨特性,同時亦鼓勵每個人在社會接受的情況下,發展其自我獨特性。(四)輔導工作的基本功能為預防性功能,重點在於預防個體發展過程中...
價值澄清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過問答或是討論的方式,輔導學生在價值選擇的過程中,了解事理的重要性與其社會意義,並分析自己行為與信念,進而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價值澄清方法強調在價值澄清的過程中,非你的或是我的價值觀是正確的,而是要為自己的價值觀做澄清,並付出行動。重視認知、情意、技能與行動的結合。價值澄清法是在價值澄清的過程中從多種價值中做選擇,讚賞、重視、公開自己的選擇,並採取行動,實踐自己的選擇。
建構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的個人世界總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構主義更關心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構建知識。因此建構教學的教師角色,只是教學活動促進者,而不是教學活動的主控者,其任務在協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所以教師採用的評量方式,可能各式各樣都有,而不再只有紙筆式評量。所以,建構教學的老師,必須不斷的反省及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方式和評量,...
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討論前需熟悉教材、了解內容,因此透過熟悉教材培養組織漢綜合能力。2.討論中檢視自己的行為、感覺和信念,進而改變原有的態度和想法。3.能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二)情意方面1.討論提供學習者滿足表達和互動的人際需求,無形中增加學習動機。2.增加團體凝聚力和歸屬感。3.了解彼此間信念價值的不同,增進自我了解。 (三)技能方面1.發展批判思考技巧2.培養民主參與的技巧 類型討論教學法的種類或類型很多,包括以下幾種:團體討論、小組討論、...
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ocialization),係指個人為了未來將進入某一社會(或團體)而學習該社會(或團體)之價值、信念與行為的歷程。其主要目的是協助個體轉換進入新的社會地位或團體之中。教育過程為最佳的代表。 再社會化當個體所擁有的某些社會經驗會妨礙他扮演新的社會角色,或是對社會適應造成負面影響時,個體就需要接受再社會化。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係指「學習新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組的歷程」。所謂「新模組」是指「不同於個體既有經驗之新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自我應驗預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iew期刊發表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文而來,旨在解釋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一個情境的結果或一個人(或團體)的行為表現,例如,標籤某人為罪犯,而以罪犯對待之,那個人可能就傾向於他人期望而產生犯罪行為。 應用於1968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桑莎(R. Rosenthal)與傑柯布遜(L. Jacobson)將其應用在教育上,進而出版《教室中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書,提出教師期望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 後續研究進展古德(T. 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懷有共同政治信念的人,所組成代表某一階層或某個集團利益的政治組織。[例]政黨、革命黨、無黨無派
決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拿定主意。如:「幾經思量,她決心皈依佛門。」也作「決意」。
2.堅定不移的意志。如:「只要下定決心,必能成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