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塵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塵世。唐.沈亞之〈送文穎上人遊天台〉詩:「莫說人間事,崎嶇塵土中。」
前度劉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永平年間,劉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人,還鄉後二人於太康年間重入天台山的故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後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安公子是前度劉郎,何小姐是司空見慣,倒也用不著十分羞澀,便舉案齊眉,同吃了一頓飯。」
圓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宗派將經典教法批判分類,而以本派所宗的經典教法為最圓滿究竟的教法,謂之圓教。但各派思想不同,所認為的圓教也各異,如天台宗以法華經和大般涅槃經為圓教,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圓教,道宣以唯識思想為圓教。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剡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位於浙江省嵊縣南,為曹娥江的上游。有二源,一出天台縣,一出武義縣,晉時王徽之嘗雪夜訪戴逵於此。
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佛教用語。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判教學說。(1)從釋尊說法的內容分成: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合稱為「四教」或「化法四教」。(2)從釋尊說法的方式分四: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四種合稱為「四教」或「化儀四教」。兩種合稱為「八教」。《四教義》卷一:「今所立義意異前規,故略撰四教門,用通大師漸、頓、祕密、不定之蹤。」
柔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柔軟而富韌性。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上》卷上:「晁任道自天台來,以石橋籐杖二為贈,自言親取于懸崖間,柔韌而輕,堅如束筋。」
多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多數、大部分。唐.方干〈送孫百篇遊天台〉詩:「更有仙花與靈草,恐君多半未知名。」《文明小史》第二六回:「他卻變了調兒,說些廣東話,多半人不懂的,也有湊著熱鬧拍掌的。」
擲地作金石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石聲,指鐘磬等樂器所發出的清脆優美的聲音。擲地作金石聲語本《晉書.卷五六.孫楚傳》:「嘗作天台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形容文章辭句工巧華美、聲調鏗鏘悅耳。也作「擲地有聲」。
毗盧遮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於對譯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和密宗同樣認為,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音譯全稱和略稱的差別。華嚴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台宗和法相宗則將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分開。天台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的法身,盧舍那是報身;法相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百性身,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受用身。也譯作「遍一切處」、「大日」、「盧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纓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纏繞。指世俗的牽絆。《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方解纓絡,永託茲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