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5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逸悠閒。[例]這裡的生活安閒舒適,令他流連忘返。
能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明能幹。《管子.入國》:「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後止,此之謂慈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商小姐中年寡居,心貪安逸,又見兄弟能事,是件周到停當,遂把內外大小之事,多托與他執料。」
偷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圖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可能發生的危難。三國魏.鍾會〈移蜀將吏士民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返,大兵一放,玉石俱碎。」《紅樓夢》第四五回:「探春道:『你雖不會作,也不要你作,你只監察著我們裡頭有偷安怠惰的,該怎麼樣罰他就是了。』」
盡瘁鞠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瘁」則見於《詩經.小雅.北山》,詩歌內容是行役者對國君分配勞役不均所發出的感嘆。文中說到有些人安逸地在家休息,有些人卻因為盡力於國事乃至於生病;有些人每天過著高枕無憂的日子,但有些人卻必須日夜不停地奔走四方。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鞠躬盡瘁」,用來表達恭謹戒慎,不辭勞病地貢獻心力。在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在考察了當時的局勢環境後,認為以他的能力,以及許多未能預料的演變,都不足以能夠抵抗強敵。儘管如此,他仍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只求竭盡所能。原文中的「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其實就是現在常用的「鞠躬盡瘁」的意思。
閒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悠閒安逸。唐.王維〈渭川田家〉詩:「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相得益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效果卻很好。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相得益彰」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指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優點。
憂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逸以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暇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閒適安逸。南朝宋.謝靈運〈書帙銘〉:「亮惟勤翫,無或暇逸。」《醒世恆言.卷二.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臣以菲才,遭逢聖代,致位通顯,未謀報稱,敢圖暇逸?」也作「暇豫」。
以逸擊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