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02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用逸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心腹之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腹之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腹之患」原作「心腹之疾」、「腹心之疾」。《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伐齊國,越王句踐率領部下前去朝見吳王,並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他想:「這是越王句踐在養肥吳國,讓吳國安逸,失去警戒心,將來好滅了吳國啊!」於是便向吳王諫諍說:「大王去攻齊實在一點意義也沒有,齊國只不過是一塊沒有用處的『石田』,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從我國,但實際上卻圖謀吞併吳國,您不及早滅了越國,以除後患,反而去攻打齊國,真是不智!」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還命伍子胥自殺。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另外在...
敬姜猶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文伯歜的母親敬姜早寡,當文伯歜做了魯相,她仍舊操勞紡織並不避人語的故事。典出《國語.魯語下》。後用以比喻雖富貴卻不忘艱苦,不求安逸。《歧路燈》第三回:「婁樗道:『我爹叫我買兩件農器兒。還買一盤彈花的弓弦。』孝移道:『此敬姜猶績意也。』」
懷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苟且安逸。《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傳》:「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以隆斯民乎!」
閑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問世事,安逸自處。《荀子.解蔽》:「是以闢耳目之欲,而遠蚊蝱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五》:「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也作「閒居」。
以逸制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組織要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志:今日人們常意志與情感混合為情意領域,又在情意領域處理價值問題。其實意志有其獨特性,意志的鍛鍊在安逸求享樂的社會裡,更有其重要的教育價值。7.習慣、氣質與道德:當代的心理學及課程和教學原理較少討論習慣與氣質,而偏重其他更細緻的認知技能、動作技能以及情意等。從整體及鉅觀角度視之,人們受教育除了培養對知識的理解及價值的判斷外,養成良好習慣、氣質與道德亦是一種受教育的目的。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組織要素英文關鍵字:organizing elements 參考資料黃光雄、楊龍立著。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2000年初版,頁204...
腹心之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腹之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腹之患」原作「心腹之疾」、「腹心之疾」。《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伐齊國,越王句踐率領部下前去朝見吳王,並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他想:「這是越王句踐在養肥吳國,讓吳國安逸,失去警戒心,將來好滅了吳國啊!」於是便向吳王諫諍說:「大王去攻齊實在一點意義也沒有,齊國只不過是一塊沒有用處的『石田』,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從我國,但實際上卻圖謀吞併吳國,您不及早滅了越國,以除後患,反而去攻打齊國,真是不智!」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還命伍子胥自殺。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另外在...
厭勞喜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惡勞樂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