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5.93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1) 填然:鼓音充實盛大...
水落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醉翁亭位於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得意忘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載,晉代的文學家阮籍,是個性格豪放、不拘禮教的人。他博學多聞,也有為國效力的壯志。但因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無法一展抱負,對統治者的作法也相當不滿。於是隱居山林,不參與任何事務,平常不是閉門讀書,就是遊山玩水,也常和嵇康、王戎等幾個好友在竹林裡喝酒、彈琴、吟詩、喧鬧,而有「竹林七賢」之稱。興致高昂之時,常常手舞足蹈,大叫大笑,忘了自己。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 李邕是唐代知名的書法家,他學習晉代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筆法,筆力雄健勁拔,善寫行楷,自成一格。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剛開始接觸李邕的字時,並不十分欣賞他的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蟬(cicada)1.1 蟬蜕1.2 關鍵字1.3 參考書目 蟬(cicada)1. 蟬是我們很熟悉的昆蟲,尤其是牠的鳴叫聲,蟬在每年入夏之後,就會開始在山林中鳴叫。這些鳴叫聲都是雄蟬所發出的,主要是要用來吸引雌蟬。當雌蟬靠近時,雄蟬的鳴叫就會開始變的比較柔和;但相對的如果靠近的是一隻雄蟬,則原本的聲音就會叫的更大聲,邀請其他雄蟬過來,一起唱得更大聲。而雄蟬的鳴聲雖然響亮,特別的是其實不是用嘴鳴叫,而是用腹部鳴器的傑作。每隻雄蟬都有一對鳴器,包含共鳴室、發音筋和鼓膜。所以在雄蟬求偶時,發音筋就會開始伸縮,每分鐘振...
風調雨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太公: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年老隱釣山林,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 (4) 五方之神:東西南北中之神。東方之神行屬木,南方之神行屬火,西方之神行屬金,北方之神行屬水,中央方之神行屬土。 (5) 受事:接任辦事。 (6) 殷: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故稱為「殷商」。
襯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烘托,使主體明顯。[例]這湖水在山林的襯托之下,更添靈秀之氣。
捕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掌握某一事物的特質,使其呈現出來。[例]他擅長用鏡頭捕捉山林之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只、只是。《論語.子張》:「多見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獨住僧〉詩:「多應獨住山林慣,唯照寒泉自剃頭。」
兵不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舅犯以「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來回答晉文公,這句話的大意是:講求禮的君子,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但用兵打仗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雍季,雍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
犧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祭神用的牲畜。《禮記.月令》:「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三國演義》第三六回:「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