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以毒攻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習者,亦賢儒之所病也。或曰:「興善動行,彌益其妄,如晞陽斥影,加樵罷鼎。誠乃務茲之道,豈是息滅之道?」曰:「彼蓋不知執事1>淨命2>以聲止聲3>,良醫之家,以毒止毒也。」 〔注解〕 (1) 執事:執掌事務的人。 (2) 淨命:梵語。指高僧大德。又作「具壽」、「長老」。 (3) 以聲止聲:以勸善之語來止息惡評之聲。
當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應如此。漢.王充《論衡.命祿》:「而天命當然,雖逃避之,終不得離,故夫不求自得之貴。」《後漢書.卷七○.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齒在踰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行;旦而寤,迺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讚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因此,〈宗經〉篇提出「五經含文 」之說即是他「宗經為文」的文學觀;亦即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他認為文學創作不管從文義內容、形式結構、遣詞造句,都可從經典得到啟示。《文心雕龍》首〈原道〉次〈徵聖〉再〈宗經〉,其實〈宗經〉是劉氏論文的源本。而所謂「五經含文」的主軸思想是:認為六藝為文章之源頭,其次經典為文...
無補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無濟於事」。見「無濟於事」條。01.宋.劉摯〈論分析助役〉:「嘗切思之,近歲臺諫官疊以言事罷免,豈其言皆無補於事?」(源)02.《蕩寇志》第一一回:「你此刻官微職小,如何鬥得他過,枉是送了性命,仍舊無補於事。」 
計較錙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錙銖必較」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1>,比量2>父祖,計較錙銖3>,責4>多還少,市井5>無異。或猥婿在門,或傲婦擅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 〔注解〕 (1) 輸絹:給予絹帛。絹,音ㄐㄩㄢˋ。 (2) 比量:比試較量。 (3) 錙銖:音ㄗ ㄓㄨ。古代極小的計算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用以比喻極細微。 (4) 責:要求、索取。 (5) 市井:指買賣行為。
黷武窮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盡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參見「窮兵黷武」條。《周書.卷六.武帝紀下》:「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甲,黷武窮兵,雖見譏於良史,雄圖遠略,足方駕於前王者。」唐.陸贄〈收河中後請罷兵狀〉:「然而陛下懷悔過之深誠,降非常之大號,知黷武窮兵之長亂,知急征重斂之剿財。」
請自隗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燕昭王欲攬賢士,郭隗乃請先任用自己,以吸引其他優秀人才。典出《戰國策.燕策一》。後以喻自告奮勇,自願帶頭。唐.韓愈〈與于襄陽書〉:「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後於恆人,閤下將求之而未得?古人有言,請自隗始。」
向壁虛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五.楊用修杜撰李後主詞》:「即詞境詞格亦與之俱高。雖重光復起,宜無間然。或猶譏其嚮壁虛造,寧非固。」
隨波逐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波逐流」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1>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注解〕 (1) 凝滯:停滯不動。
疑信參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將信將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文學家李華憑弔古戰場所寫,描寫古戰場的悲涼景象,遙想當年戰事的慘烈以及人民因戰爭所受到的苦難。所描述的雖是古代戰事,其實是以古鑑今,因有「秦?漢?將近代?」之問。最後寫到戰士家屬的悲哀,他們對戰場上的子弟是生是死茫然不知,對任何傳來消息也是將信將疑,不辨真偽。「將信將疑」這個成語出在此處,與「半信半疑」、「半疑半信」義同,可以通用,如《紅樓夢》第一○一回:「大了道:『奶奶大喜!這一籤巧得很。……』一面說,一面抄了個籤經交與丫頭。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