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海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喜歡在多海藻的地方生活,而且海馬還會隨著環境變色喔。這也是毫無防禦能力的牠,求生的方法之一。(註1) 育兒爸爸特別的是,負責生產的不是海馬媽媽,而是海馬爸爸,海馬爸爸在排卵前,會先將自己的腹帶經由一個小洞裝滿水,海馬爸爸的肚子有一個育兒袋,在繁殖季節,海馬媽媽就將卵產到育兒袋中,由海馬爸爸照顧。大約一個月後,小海馬就會孵化了,這時育兒袋就會裂開,小海馬就會鑽出來,奔向大海。(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海馬英文關鍵字: sea horse 參考書目註1:自然圖鑑:600種動物植物觀察術,里內藍文,...
後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後裔、子孫。《文選.揚雄.長楊賦》:「又恐後代迷於一時之事,常以此為國家之大務,淫荒田獵,陵夷而不禦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燒香祈禱,不論男女,求生一個,以續後代。」
探索教育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我互信,促進團體發展。」就其活動類型可分為三大群,第一群為高冒險性活動,如:登山、攀岩、泛舟、野外求生、獨自露營等活動,此類型活動多為美、日野外鍛練活動學校採用;第二群為中冒險活動,如:低空繩索與高空繩索課程(low rope courses and high rope courses ),此類型活動多為美國探索教育計畫活動與許多經驗學習課程所採用,目前國內也有相關場地架設低空與高空繩索;第三類為低冒險性活動,常依團體發展歷程分為認識、溝通、合作、解決問題、信任等活動,因為容易實施,較不受場地限制,是目前國內實施探索教...
偷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苟且求生。《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也作「偷活」。
陳千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獎紀錄有1976年《時間》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佳作,1977年《獵女犯》獲吳濁流文學獎,1984年《求生慾望》獲洪醒夫小說獎,1985年《感性組曲鋼琴小品集》獲高雄市文藝獎特別獎,1988年獲台灣新文學貢獻獎,1991年獲榮後台灣詩人獎、《日本現代詩選》國家文藝獎、《聲樂曲》高雄市文藝獎佳作,1997年獲大墩文學獎,1999年獲中興文藝獎章、《人物系列》大墩文學獎第二名,2000年獲南投縣文學獎,2002年獲第六屆國家文藝獎,2004年獲大墩文學獎。 著作詩集《密林詩抄》(1963)《不眠的眼》(1965)《野鹿》(19...
苟延殘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勉強維持最後的一絲氣息,以求生存。如:「在這場浩劫之下,若不是靠著這點小本事,我那能苟延殘息到今日。」也作「苟留殘喘」、「苟延殘喘」。
欲蓋而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後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欲蓋而名章」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台灣懸鉤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聚合漿果<註1及3>,味道甜中帶有苦澀,不如高山懸鉤子與毛刺懸鉤子一樣味甜可誘鳥也能止渴求生。生活周期:抽芽期三至五月、果熟期七至十月 冬季就變色的懸鉤子喜歡生長在陽光下的台灣懸鉤子為固有的常綠或半落葉蔓性灌木,在玉山國家公園園區裡,常出現在林緣開闊地、路旁崩壞地或向陽裸露地等處。<註2>每年冬季都會有部分的葉片呈現出美麗的紅褐或黃紅色,在向陽的山路旁或林緣處很容易觀察到。 無刺懸鉤子在台灣,野生的懸鉤子共有四十多種,有的莖成匍匐性,有的是直立或攀緣狀,但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多毛且帶刺。但出現在中高...
求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企求保全生命、名位、事業等。《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懷危內顧,壹切營私者多。」
2.要求完美無缺。《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你可不准嫌他父母鄉愚,嫌他鄙陋,稍存求全之見。」
3.顧全大局。如:「委曲求全」。南朝齊.虞玩之〈上表告退〉:「經昏踐亂,涉艱履危,仰聖德以求全,憑賢輔以申節。」
暮楚朝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朝秦暮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海陵集序〉是晁補之重要的文論之一,其中「朝秦而莫楚」句,源於戰國時秦、楚為兩個敵對的大國,地處兩者間的韓、趙、魏等弱小國家,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立場搖擺,一下以秦國為侍奉的對象,一下又依附於楚國。當時的說客策士,也沒有尊君愛國的觀念,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各國間遊走不定。晁補之認為這樣的風氣,連帶的影響了當代文風,戰國時的文人,不像春秋時代文人那樣具有以尊君愛民為職志的胸懷,因此文章不再富含義理,而且出現許多誇大虛浮的部分。但雖如此,因為距離夏、商、周及春秋時代未遠,整體看來,戰國時代的文章仍是值得欣賞。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