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歸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家語。指人死而入涅槃。唐.楊烱〈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百年天枉,一旦歸真。」
蓬島歸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吐絲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繭自縛」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1>,病愈2>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注解〕 (1) 圓明:佛家語。圓融容易體會領悟。 (2) 愈:同「愈」,病情好轉。
宗教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哲學與特定科學之間的關係一樣。宗教哲學是對於宗教中的概念,如神、婆羅門、救贖、崇拜、創造、犧牲、涅槃、永生等進行分析,並將這些宗教的概念與日常生活、科學發現、道德、審美經驗中的概念進行比較。由於宗教在早期人類活動中一直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宗教哲學就廣義而言,幾乎等同於哲學所探討的問題。基督教神學、經驗主義式宗教哲學、存在主義......等各種宗教哲學都極具有啟發性,將宗教哲學視為哲學,可以加深哲學的深度與廣度,將人類的哲學思考範圍超越於人類感官所及之上,使哲學思想除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外,更可以培養成一種虔誠與尊敬的...
法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五眼之一。能分明的洞觀,一切因緣生起的諸現象。《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
外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謂外在條件。南朝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2)謂世俗的利益。唐.白居易〈朝歸書寄元八〉詩:「自此聊以適,外緣不能干。」
緘口如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獄。而將畜生、餓鬼、地獄三種處境悲慘的狀況,稱為「三塗」。 (3) 四德:佛教用語。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 (4) 防城如意:防止私欲的心有如防止敵人攻城。見「防意如城」。
盲人說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
投礫引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不作凡,亦不作聖。」僧云:「畢竟作什麼?」師云:「落地去也。」師問一座主,講什麼經?對云:「講涅槃經。」師云:「問一段義得否?」云:「得。」師以腳踢空,吹一吹,云:「是什麼義?」座主云:「經中無此義。」師云:「五百力士揭石義,便道無。」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2>。」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談徵.言部.拋磚引玉》。 (2) 墼子:土坯。墼,音ㄐ|ˊ。〔參考資料〕 《談徵.言部.拋磚引玉》趙嘏至吳。常建以有詩名,必遊靈巖寺。建先題云:「館娃宮畔十年寺,水闊雲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續。嘏遊寺續云:「聞說春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