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第一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上指深奧而無出其右的妙理。為聖者所覺悟的真實。參見「二諦」條。《中論》卷四:「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眾盲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
阿那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果位之一。為聲聞乘的第三果。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來,而升到天界,並在天界證涅槃。阿那含可分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證二果,正趨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來」、「不還」。
八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學上指世間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等八種苦果。《大般涅槃經.卷上》:「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
帶雨拖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拖泥帶水」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一日隨馬祖行次,問:「如何是大涅槃?」祖云:「急。」師云:「急個什麼?」祖云:「看水。」師與丹霞遊山次,見水中魚,以手指之。丹霞云:「天然!天然!」師至來日又問丹霞:「昨日意作麼生?」丹霞乃放身作臥勢,師云:「蒼天。」又與丹霞行至麻谷山,師云:「某甲向這裡住也。」丹霞云:「住即且從,還有那個也無。」師云:「珍重。」有僧問云:「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乃起立,以杖繞身一轉,翹一足,云:「會麼?」僧無對,師打之。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默然。其僧又問石霜:「此意如何?」石霜...
肇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佛教典籍,後秦僧肇著,一卷。現行的本子,除卷首載的宗本義外,內容包括〈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四篇。本書多處表現魏晉南北朝時期,以老莊理解佛教思想的特質,在中國佛教發展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眾生皆有佛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認為一切有情識作用的生物,都具有成佛的潛力。但事實上並非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接受這觀點,如主張有五種性的唯識宗即反對這樣的說法。《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
八大人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諸佛所覺知而能使眾生證入涅槃的八種條件:一少欲、二知足、三樂寂靜、四勤精進、五守正念、六修禪定、七修智慧、八不戲論。《大乘義章》卷一三:「八大人覺,佛是大人,諸佛大人覺知此法為涅槃因,名大人覺。」
放下屠刀便成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只要真心改惡從善,便可立即成為好人。《常語尋源.卷下.放下屠刀便成佛》引《山堂肆考》:「廣顙屠兒在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也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部派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涅槃百年後,佛教僧團明顯的出現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後為止,約五百年間,稱為「部派佛教」。這段時期,佛教僧團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間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學說互異。但早期的佛經都在這時完成結集。有的學者比較謹慎的將釋尊以來,到部派時期佛教稱為「早期佛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