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緣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不從佛陀或其他人那裡聽聞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聖諦、證涅槃。另外他也不對他人宣說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為人天導師。緣覺是梵語辟支佛的意譯,唐僧慧苑認為,辟支佛意譯作緣覺是錯誤的,應譯作獨覺才正確。《中觀論疏.卷一末》:「問:『小乘有聲聞、緣覺二人……緣覺不稟教,聲聞稟教。』」
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頑石點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解。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慧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之境高於神秀之境,故付法於六祖,並命他離開黃梅。慧能在嶺南隱跡數年,之後在廣州法性寺聽印宗律師講《涅槃經》,印宗律師知其為五祖「密付」的傳人,始為之正式剃度受戒。其後四十年,六祖皆在廣州、韶州、曹溪等地弘法,武則天曾為之造法泉寺。慧能門下,出有青原行思,再傳有石頭希遷和南嶽懷讓等高僧,使南宗禪得到極大的開展,後北宗禪式微,後人論及中國之禪,僅限於南宗了。 著作慧能據說不識文字,唯一能代表其思想的只有《六祖壇經》一書,此書為弟子紀錄匯集而成,據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所言,壇經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壇經》本體,為六祖大梵寺...
小水長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細水長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細水長流」原作「小水常流」。不論是做事或求學,人們通常會犯上兩個大毛病,一是躁進,一是懈怠。躁進則不從根本下工夫,妄想一步登天,如此根基不穩,日後很容易就會產生動搖。懈怠就是身體和精神的懶散放逸,一曝十寒,不論做什麼事都難有成就。在所引典源《佛遺教經》中,佛陀在入涅槃前最後向諸比丘說法,勸他們修行時要持之以恆地精進,不可貪多求快,也不可懈怠懶散,要像細小的溪水一樣持續不斷地淌流,而能穿透堅硬的岩石,如此去行,終有一天可以修成正果。後來「細水長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力量微小而能持之以恆,終有所成。或形容節約使用財物而能長久不缺。
帶水拖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拖泥帶水」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一日隨馬祖行次,問:「如何是大涅槃?」祖云:「急。」師云:「急個什麼?」祖云:「看水。」師與丹霞遊山次,見水中魚,以手指之。丹霞云:「天然!天然!」師至來日又問丹霞:「昨日意作麼生?」丹霞乃放身作臥勢,師云:「蒼天。」又與丹霞行至麻谷山,師云:「某甲向這裡住也。」丹霞云:「住即且從,還有那個也無。」師云:「珍重。」有僧問云:「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乃起立,以杖繞身一轉,翹一足,云:「會麼?」僧無對,師打之。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默然。其僧又問石霜:「此意如何?」石霜...
如繭自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繭自縛」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1>,病愈2>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注解〕 (1) 圓明:佛家語。圓融容易體會領悟。 (2) 愈:同「愈」,病情好轉。
摸象眾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
念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五力之一。一種佛教的修行方法──正念。因為正念有滅煩惱、證解脫的作用,故稱為「念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四:「是菩薩修行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
招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為四方僧的住處,後泛指寺院或僧房。引申指出家僧侶。音譯自胡語。《大般涅槃經》卷二五:「有諸弟子不為涅槃,但為利養,親近聽受十二部經,招提、僧物及僧鬘物,衣著食啖如自己有,慳惜他家。」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大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指卷數較多或最主要的經典。如在淨土三部中,《無量壽經》是大經;天台宗以《大般涅槃經》是大經。般若經中,以《摩訶般若經》為大經。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大經所說,當轉法輪;大品之言,皆紹尊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