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頑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晉時道生法師在虎丘山聚石為徒,講解《涅槃經》,主張眾生皆可成佛,並問周邊石頭:「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見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後用來形容說理透澈,使人心服。《野叟曝言》第一一回:「文相公這一番議論,真可使頑石點頭,勝如藥餌百倍!」
玄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高僧的法號。(西元602~664)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幼年因家境貧困,隨兄長捷法師住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十三歲入選為僧。其後遊歷各地,參訪名師,研究《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因感諸家各擅一宗,說法不一,故欲取得總賅三乘的瑜伽師地論來解決疑難而決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歷盡艱險,才到那爛陀寺,投入戒賢之門。貞觀十九年返長安,帶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後將近二十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本無論在質或量上都超過各譯家的成就,為中國最偉大的經譯家之一。弟子數千人,著名的有窺基、普光等。在中國民間更從玄奘取經的經歷敷演創作不少文學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的《西遊記》等。
圓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修行人滅除煩惱,不再生死輪迴的境界。尤其指證悟解脫的佛或阿羅漢的去世。〈一百五十讚佛頌〉:「栗粒以分身,爾乃居圓寂。」也作「涅槃」、「寂滅」。(2)中國一般習慣稱出家人的去世。《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道罷,老道人自去殿上燒香掃地,不知玉通禪師已在禪椅上圓寂了。」也作「滅度」、「涅槃」。
禮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家指禮拜三寶,讚嘆經文、佛德。如〈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太平廣記.卷四九九.高騈》:「是夜黃昏,僧徒禮讚,螺唄間作。」《宋高僧傳.卷一七.周洛京福先寺道丕傳》:「遂白母往保壽寺禮繼能法師,尊為軌範。九歲,善梵音禮讚。」
寂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也作「涅槃」、「圓寂」。
解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指修行者的心已完全息滅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的境界。《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亦稱「涅槃」。
一心開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心開二門《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思想,是從眾生心的自性清淨與虛妄無明,分別地說明了一切生滅流轉法與涅槃還滅法。此由一心所開出的二門,基本上可說是以一自性清淨心為樞紐,由此往下即開展現象世界的一切生住異滅;而往上則是通向涅槃寂靜的如實境界。 牟宗三先生:《大乘起信論》所提出之「心」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一切法的依止;所謂一切法,乃是包括生死流轉的一切法,以及清淨無漏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的兩面,都依止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依」是依靠的依,...
導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1)指引導眾生去迷就正的人為導師。《新名詞訓纂.學屬.導師》引《佛報恩經》:「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長樂故。」(2)指僧伽中的上座。
葉落歸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1>可回2>?」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注解〕 (1) 早晚:遲早。 (2) 回:返、歸。〔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景德傳燈錄.卷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變化無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化很多,沒有一定規則。《莊子.天下》:「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晉.僧肇《涅槃無名論.位體第三》:「動而逾寂,隱而彌彰,出幽入冥,變化無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