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19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隔靴搔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隔靴搔癢」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1>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2>湛寂3>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4>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ヾ沒有煩惱、生滅輪迴。ゝ清靜。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參考資料〕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
理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治世與亂世。《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寒暑相推,陰陽代興,運極則化,理亂相承。」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
陸王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陸九淵與明代王守仁兩學派的合稱。這兩派思想一脈相承,都屬心學派,以「發明本心」為學問之首要。但陸偏儒,王偏道;陸主漸悟,王主頓悟。相對於宋代程朱之學而言。
璽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9個,並比對甲、金文字根,其中有332是相同的,5個同於甲文,32個同於金文,印證了中國文字之一脈相承。孳乳表之建立,則清楚展現戰國文字之地域特色,以「馬」字最具代表性,以燕系最具特色,秦系最接近小篆,且璽印文字則大多已近《說文》小篆,由此則可見漢字演變之軌跡。
師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長的訓示、教誨。《文選.江淹.雜體詩.嵇中散》:「曰余不師訓,潛志去世塵。」唐.劉知幾《史通.卷一○.自敘》:「既欲知古今沿革、曆數相承,於是觸類而觀,不假師訓。」
隔靴之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隔靴搔癢」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1>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2>湛寂3>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4>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ヾ沒有煩惱、生滅輪迴。ゝ清靜。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參考資料〕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
明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兩原指易經中的離卦。離卦論象為日,日又有明之意。因離卦有上下二體,故稱為「明兩」。為兩明前後相續之象。語出《易經.離卦.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後指帝王賢能可明照四方。《文選.謝靈運.擬鄴中集詩.王粲詩》:「不謂息肩願,一旦值明兩。」《文選.謝瞻.張子房詩》:「明兩燭河陰,慶宵薄汾陽。」唐.李善.注:「鄭玄曰:『明兩者,取君明上下以明德相承,其於天下之事,無不見也。』」
手忙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括行狀、機緣、語錄等。因在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具表上進,並奉敕入藏,故名「景德」;又以法系相承,猶如燈火相傳,喻正法永不斷絕,故稱「傳燈」。 (2) 典故或見於《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 (3) 直須:就該、正應當。〔參考資料〕 《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鎮州大悲和尚,僧問:「除上去下,請師別道?」師曰:「開口即錯。」曰:「真是學人師也。」師曰:「今日向弟子手裡死。」問:「如何是和尚密作用?」師拈棒,僧轉身受棒。師拋下棒曰:「不打這死漢。」問:「如何是諦實之言?」師曰:「舌拄上齶。」曰:「為甚麼如此?」師便打。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隻收。」曰:...
總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朝以來負責地方鄉保事務的人員。元、明相承,清制鄉鎮每百家設一總甲,職司略同地保。《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忽一日,立在門前,只見地方總甲分付排門人等,俱要香花燈燭,迎接朝廷恩赦。」《儒林外史》第二回:「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舊年新參的總甲。」
隔靴抓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隔靴搔癢」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1>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2>湛寂3>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4>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ヾ沒有煩惱、生滅輪迴。ゝ清靜。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參考資料〕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