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唯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佛教典籍。唯識宗的典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自念教檢未窺,難辨真偽,即往東魏,聽覽唯識。」
吠形吠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隻狗看見人吠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比喻世人不辨真偽,盲目附和傳說。也作「吠影吠聲」。
古香古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筆、墨、紙、畫等,同時論述了鑒賞、收藏、裝裱等方面的經驗。趙希鵠提及辨別畫作真偽的方法:古畫會因為時日久遠,沾染灰塵,而呈現黑色或淡黑色,因此散發出一種古雅的色彩和情調,具有獨特的氣味。如果是後人仿作的,則多為黃色而且色彩鮮明,沒有任何的灰塵與暗淡的色澤。後來「古色古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具有古雅色彩和情調的書畫、器物、建築、藝術品等。另外在北宋和南宋也均有出現「古香」一詞,如北宋.米芾《畫史》:「開軸多有濕臭氣,檀犀同匣,共發古香。紙素既古,自有古香也。」此處指的是畫軸中的畫紙,因受濕氣影響,久而久之就散發出一種古香。南宋.陸游的〈小室〉詩:「窗几窮幽...
徵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驗證真偽。唐.柳宗元〈徵咎賦〉:「再徵信乎策書兮,謂炯然而不惑。」清.方苞〈臺拱岡墓碣〉:「豫為銘幽之文,其言視不肖子苞為可徵信於後世。」
辨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別清楚。[例]先辨明事情的真偽再下定論也不遲。
欒書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戰國中期的楚式器,器主是晉國執政者欒書的後人「書也」,所以器名宜改稱為「書也缶」。至於銅缶及其銘文真偽問題,筆者根據缶銘文字構形判斷的結果,認為器腹部分應無後人偽造的嫌疑。 欒氏欒氏,晉卿家,前636年成立,前550年敗亡。家族有「欒書缶」遺世,成為研究金文的重要材料之一。 春秋晉大夫欒書有一說認為,春秋時代晉國大夫欒書,首以「欒」氏為姓,其後代遂以「欒」為其族姓。今有著名的出土銅器「欒書缶」(缶上金文是現在古文學、金文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就被指是屬於晉國貴族欒氏的器具。
飾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經過修改美化的文詞。漢.王充《論衡.對作》:「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非苟調文飾詞,為奇偉之觀也。」
茂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秀才。《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
虎嘯龍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同類事情相感應。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七二.明鉛汞真偽》:「虎嘯龍吟,物類相感,豈謬言哉!」也作「龍吟虎嘯」。
維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寺院中的職稱,為三綱之一。負責掌管僧眾內外事務,並在早晚課時擔任起腔唱誦、敲引磬領眾的事宜。《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維那,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合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